在中国,每当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生活中的重大决策时刻,许多人会选择求助于命理风水。他们希望通过大师的指点,改变自身运势,寻求心灵的慰藉。无论是建筑楼盘、迁居新居,还是给孩子起名字、婚姻合八字,甚至荫蔽后嗣和祛病消灾,卦象和风水都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风水大师的理论大多源自“易学”,这是一门专门研究《易经》的学问。要想成为风水命理大师,必须先成为易学大师。《易经》并非只是用来占卜算命的学问,它涵盖了宇宙变化的哲理。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时,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六十四卦。其中的“易”字包含了变化、不易和简易的意味。宇宙时刻都在变化,但其中也有不变的东西,我们可以称之为“道”。
在中国古代,人们主要通过骨甲卜法和筮草卜卦两种方法进行占卜。《易经》就是从筮草卜卦发展而来。构成易经卦象的是阳爻和阴爻,它们相互作用,组合成六个基本卦,再经过一系列变化,衍生出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无穷的变化可能。
这些变化反映了宇宙的运转方式。掌握基本的卦象就掌握了宇宙的玄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很多人不再认同风水、占卜等说法,对卦象、卦辞持保留甚至反对的态度。但实际上,《易经》所说的是宇宙变化之理,并非迷信。
风水学是从《易经》衍生出的“堪舆之学”。著名学者许倬云认为,风水并非伪科学,而是一种前科学或拟科学。它是古人通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得出的一种理论体系。例如,在家里选择坐北朝南的方位,是为了避免冬天的北风灌入屋里,使屋里更暖和;而选择山中没有沙土且干燥的地方作为阴宅,则是为了防止渗水和塌陷。
现代城市生活中,完全按照古时的规矩来看风水或算命理是很困难的。但风水师们与时俱进,将阴阳五行与堪舆之学相结合,发展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新式风水学。他们不仅深入研究易经的哲理,还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提供指导和建议。许倬云先生认为,我们常常把一些常识性的事物冠以“风水”之名,实际上是为了给寻求安慰或打造有利环境的人一种心安。而关于《易经》,它与中国人的戒慎心态紧密相连。
自汉代以来,研究《易经》的学者大致分为占卜派和义理派。占卜派专注于占卜预测,而义理派则更看重卦象背后的深层哲理。例如,“谦卦”在六十四卦中六爻皆吉,被视为最佳卦象。占卜派认为此卦预示万事顺利,而义理派则认为它象征人应如山般低调,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而是诚恳地面对周围的一切,这是君子应有的美德。
孔子是首位对《易经》进行义理解读的人。他关注卦象背后的哲理,并将这些哲理作为君子的行为准则。义理派认为,《易经》教导我们,事物的结果并非固定,成功不可掉以轻心,失败也不可轻易放弃,结果取决于我们的行为。顺应时代潮流会带来福祉,而一意孤行则可能带来灾难。
义理派对《易经》的解读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使我们对待事物总是抱有“戒、慎、恐、惧”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产生了我们独特的文化,包括谦逊、懂礼、向善等方面。这些正是中国人的“风水”,也是我们应明白的道理。
以《易经》中的乾卦为例,上九的“亢龙有悔”告诉我们,龙飞得太高会遭灾难。这告诫我们即使身处高位也要戒骄戒躁,小心谨慎。而初九的“潜龙勿用”则告诉我们,在事物发展之初要谨慎,不可轻举妄动。
这种“戒、慎、恐、惧”的心态,随着义理派对《易经》的解读,已逐渐融入中国的社会机制中,成为一种信仰般的思维意识。为了遵守这种机制,许多老人会写下家训来告诫和训示后辈。在积极进取的这种心态也让我们及时收敛,保持清明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