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这个民俗已经流传了千百年,人们在这一天会准备好各种祭品,为已逝亲人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
但在扫墓的时间点上却是有着很多的忌讳,在农村就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俗语“清明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前三后四
“前三后四”意思就是说在清明节前三天或后四天上坟烧纸是最好的。一种说法是因为在清明节这一天上坟烧纸的人比较多,烧过去的冥币容易出现丢失的情况。并且前三天阴间路上也不会太拥挤,去世的亲人就可以很快的收到冥币。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而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臣介子推而设的节日,在这一天是不可以生火的,并且还要吃冷食。
人们认为,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后四天是上坟的最佳时间。
左五右六
“左五右六”也是有两种说法的。第一种是,在清明节上坟烧纸时并不是去的越早越好,最好是在早上五、六点钟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因为在这个时间段内,阴盛阳衰,便于让已逝的亲人出来收取冥币。而另一种说法是,清明这天是不可以进行修坟培土的,要提前在春分过后的五、六天时修坟培土。
据说,要是到了清明节当天再进行修坟培土就会有点晚了,既烧纸又修坟,就会打扰到逝者收取冥币。
,现在对这些并没有这么多的忌讳,但最好也是在下午二、三点前完成扫墓。纪念逝者的方法有很多种,大多数人认为上坟烧纸既浪费钱财又容易造成火灾隐患。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在网上纪念的方法,这样既环保又安全。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踏青
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古时妇女平日不能随便出游,清明扫墓是难得的踏青的机会,故妇女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
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风水大师,风水宝地,住宅风水,阳宅风水,看风水,风水学,办公室风水,祖坟风水,房屋风水,墓地风水,风水先生,房子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