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与王旦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

  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兵部侍郎王祜之子。下面文昌塔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澶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并监修《两朝国史》。他善于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力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作改变。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颇受后世诟病。晚年屡请逊位,最终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天禧元年(1017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宋理宗时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有文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宋诗》及《全宋文》录有其作品。

  轶事典故

  雅量过人

  寇凖几次说王旦的短处,王旦则专门称赞寇凖。真宗对王旦说“您虽然称赞他的优点,他专门谈您的缺点。”王旦说“论理本来是这样。臣在宰相的职位上时间长,政事阙失必定多。寇准对陛下无所隐瞒,更加见其忠心正直,这是臣之所以看重寇准的原因。”真宗更加认为王旦有德行。中书省有事送往枢密院,违反诏书式样,寇凖在枢密院,把事情报告真宗。王旦被责斥,只拜谢,朝臣都被处罚。没过一个月,枢密院有事送往中书省,也违反诏书式样,朝臣兴奋地呈给王旦,王旦命令送回枢密院。寇凖很惭愧,见王旦说“我们同科考中,您怎么得到如此大的度量?”王旦没有应答。寇凖罢职枢密使时,托人私下求做使相,王旦惊异地说“将相的任命,怎么强以求取呢!我不接受私人请托。”寇凖很是怀憾。不久,寇凖获授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凖入朝拜见,感谢说“不是陛下了解臣,怎么能至此?”真宗详细说出是由于王旦的荐举。寇凖惭愧感叹,认为自己赶不上王旦。寇凖在外郡任职,生日那天,建造山棚大宴,又服饰用度僭越奢侈,被他人所告。真宗生气,对王旦说“寇凖每件事都想要仿效朕,行吗?”王旦缓缓地回答说“寇凖确实贤能,对他的呆有什么办法。”真宗心意于是消释,说“对,这正是呆而已。”于是不过问此事。

  翰林学士陈彭年呈给政府科场条目,王旦把它丢到地上说“内翰得官几天,就想要隔断截留天下进士吗?”陈彭年惶恐而退。当时向敏中在中书省,拿出陈彭年所留下的文字,王旦闭上眼睛取纸封住。向敏中请求一看,王旦说“不过是兴建符瑞图进献罢了。”后来陈彭年与王曾、张知白参预政事,一同对王旦说“每次奏事,其中有不经过陛下阅览的,您批旨奉行,恐怕人言认为不妥。”王旦只是辞谢而已。一天奏对,王旦退出,王曾等人稍留,真宗惊奇地说“有什么事不与王旦一起来?”三人都以前事应对。真宗说“王旦在朕左右多年,朕考察他没有丝毫的私心。自从东去封禅后,朕谕示他小事情独自奉行,你等恭谨奉之。”王曾等人退出后愧谢,王旦说“正是依仗诸公规益。”对前事毫不介意。

  惜哉师德

  谏议大夫张师德两次到王旦家,没能见面,认为是他人所毁谤,把此事告诉向敏中,替他慢慢明察。等到议论知制诰,王旦说“可惜张师德。”向敏中询问他,王旦说“我屡次在皇帝面前说张师德是名家子弟,有士人行操,没料到两次到我家。状元及第,荣进已定,只应冷静地守候而已。如果他再为名利而奔走竞争,使没有门径求官的人该当怎么做呢。”向敏中陈述张师德的意思,王旦说“我这里怎么能够有人敢轻率毁谤他人,只是张师德后进,对待我轻薄而已。”向敏中坚持称“如果有空阙,希望您不要忘记。”王旦说“暂且缓一缓,让师德知道,聊以劝戒贪图进用、激励薄俗。”

  救护性命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荣王宫失火,延烧左藏库、朝元门、崇文阁,王旦急忙进入。真宗说“这里两朝积累下来的,朕不妄加花费,一朝之间将尽,确实可惜。”王旦回答说“陛下富有天下,财物丝帛不足忧虑,所忧虑的是政令赏罚的不适当。臣备位宰相,天灾如此,应该罢免臣的职务。”接着上表待罪,真宗于是降诏罪责自己,允许中外群臣奏事谈论利弊得失。后来有人说是荣王宫的火所蔓延,不是天灾,请求设置狱案弹劾,应被牵连而死的有一百多人。王旦独自请求说“开始发生火灾时,陛下已经责怪自己诏令天下,臣等都上奏待罪。现在反而归咎于人,怎么能表示信用?”于是一百多人都得以获免。

  一次,占候占筮的人上书谈论皇宫中的事情,被杀。抄他的家时,得到朝廷士人所与他往来占问吉凶的书信。真宗发怒,打算交付给御史询问情状。王旦说“这是人之常情,而且言语没有涉及朝廷,不足罪责。”真宗怒气未消,王旦因而自动取出曾经所占问的书信进献说“臣年轻低贱的时候,不免也做这样的事。如果一定要以之为罪,希望把臣一起交付牢狱。”真宗说“这事已经揭发,怎么可以免除呢?”王旦说“臣身为宰相执行国家的法令,怎么可以自己为之,侥幸于没有被揭露而以罪人。”真宗的心意消释。王旦到中书省,全部焚烧所得的书信。不久又后悔,急忙去取,但已经焚烧了。由于这样都得以免罪。

  为相正直

  仁宗为皇太子时,太子谕德见到王旦,称赞太子学习书法有章法。王旦说“谕德的职责,只是这样吗?”张士逊又称许太子的书法,王旦说“太子不在应试科举,挑选学士不在学习书法。”

  真宗打算以王钦若为相,王旦不同意,真宗于是停止了以王钦若为相的想法。王旦罢相后,王钦若才被拜相,告诉他人说“因为王公让我推迟十年当宰相。”王钦若与陈尧叟、马知节同在枢密院任职,因为奏事忿恨争执。真宗把王旦召来,王钦若还是喧闹不停,马知节流涕说“希望与王钦若一起下御史府受审查。”王旦叱责王钦若让他退下。真宗大怒,命令交付狱案。王旦从容地说“王钦若等依恃陛下的优厚照顾,陛下烦于谴责呵斥,应实行朝廷刑典。希望暂且回到宫内,明天取旨。”第二天,真宗召王旦前去询问,王旦说“王钦若等应该黜退,不知因什么罪?”真宗说“因忿恨争执无礼。”王旦说“陛下拥有天下,假使大臣因忿恨争执无礼的罪状,或许被外国听说,恐怕不能威慑边远之地。”真宗说“您的意见是什么?”王旦说“希望到中书省,召王钦若等人宣示陛下宽容的意见,而且警告他们。等一段时间,罢免他们还不晚。”真宗说“不是您的话,朕必难以忍住。”此后一个多月,王钦若等人都被罢免。

  真宗曾经出示枢密院、中书门下二府以御作《喜雨诗》,王旦纳入袖内回去说“陛下的诗有一字误写,不知是不是进献时更改了?”王钦若说“这也没有害处。”但秘密上奏此事。真宗不高兴,对王旦说“昨天诗有误字,为什么不来上奏?”王旦说“臣得到诗没有时间再阅,有失上陈。”惶恐跪拜谢罪,众臣都跪拜,只有枢密使马知节不跪拜,按实际情况全部上奏,并且说“王旦疏略不辨明错误,真是宰相之才。”真宗看看王旦而笑。

  当时,天下发生大蝗灾,朝廷派人在荒野得到死蝗虫,皇帝把它给群臣看。第二天,执政大臣就把死蝗纳入袖内进献说“蝗虫确实死了,请在朝廷展示,率领百官庆贺。”只有王旦坚决不同意,众人便作罢。几天后朝廷正奏事时,飞蝗遮蔽天空,真宗看着王旦说“假使百官刚刚庆贺,而蝗灾如此,岂不被天下笑话吗?”

  王旦为兖州景灵宫朝修使时,宦官周怀政陪同出行,有时趁机会请见,王旦一定等待随从都到,戴上帽子系上腰带出来在大厅会见,报告事情后退出。后来周怀政因事败露,才知王旦长远的考虑。宦官刘承规因忠心谨慎得到宠爱,得病快要死了,请求为节度使。真宗告诉王旦说“刘承规等待节度使任命以瞑目。”王旦坚持不同意,说“以后将有人请求为枢密使,怎么办?”于是停止了这一做法。从此宦官官职不超过留后。

  品评丁谓

  王旦曾经与杨亿评品人物,杨亿说“丁谓以后当会怎么样?”王旦说“有才能是有才能,说治道就未必。将来他在高位,让有德行的人帮助他,可能得以终身吉祥;如果他独揽大权,必定被自身牵累。”后来丁谓果然像王旦所说的那样。

  家门有礼

  王旦侍奉寡嫂有礼节,与弟弟王旭友爱甚笃。婚姻不求门第。被子衣服质朴,家人打算用丝绵装饰毡席,王旦不同意。有人卖玉制的腰带,弟弟认为很好,呈给王旦,王旦命弟弟系上,说“还见得好不好?”王旭说“系着它怎么能自己看见?”王旦说“自己负重而让观看的人称赞好,这不是劳烦吗!”王旭赶快归还玉带。王旦所系的止于赐给的带子。家人从没有见他生气,饮食不干净,只是不吃而已。曾试着以少许埃墨投放肉汤中,王旦只吃饭,问他为什么不吃肉汤,就说“我偶尔不喜欢吃肉。”后来又把墨放到饭中,就说“我今天不想吃饭,可以备办稀饭。”王旦不购置田产住宅,说“子孙应各念自立,何况田地第宅,仅仅是让他们争夺财产为不义而已。”真宗认为王旦所居的房子简陋,想要修治,王旦以先人的旧舍为借口辞谢,才停止。住宅门坏了,负责的人把门彻底更新,暂时在走廊下开侧门出入。王旦到侧门,凭依马鞍俯身经过,宅门修成又由宅门进去,都不过问。

  人物评价

  王祐此儿当至公相。

  李昉此人后日必为太平宰相。

  钱若水①真宰相器也。②王君凌霄耸壑,栋梁之材,贵不可涯,非吾所及。③旦有德望,堪任大事。

  赵恒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李德明朝廷有人。

  薛奎真宰相之言也。

  张咏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无如李文靖(李沆)。深沈有德,镇服天下,无如王公(王旦)。面折廷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公(寇凖)。

  利瓦伊践历台枢,将二十载,赞弭兵之论,兴旷世之仪。纪律用张,方夏咸乂。蔼然令德,洽于民瞻。

  王禹偁以雄文直气扬其父风,以儒学吏才张为国器。

  魏野太平宰相年年出,君在中书十二秋。

  王素先公相国文正魏公会遇二宗,践两禁,为元弼将三十年,丰功大业,宏材硕学,上辅真宗,格于皇天,于今天下称太平宰相,勋书王府。

  鲁宗道王文正先朝重德,固非他人可企。

  赵祯惟汝父旦,事我文考真宗,协德一心,克终厥位,有始有卒,其可谓全德元老矣。

  范仲淹王文正公旦为相二十年,人莫见其爱恶之迹,天下谓之大雅。

  欧阳修①景德、祥符之际盛矣。观公之所以相,而先帝之所以用公者,可谓至哉!是以君明臣贤,德显名尊,生而俱享其荣,殁而长配于庙,可谓有始有卒,如明诏所褒。②烈烈魏公,相我真宗。真庙翼翼,魏公配食。公相真宗,不言以躬。时有大事,事有大疑。匪卜匪筮,公为蓍龟。公在相位,终日如默。问其夷狄,包裹兵革。问其卿士,百工以职。问其庶民,耕织衣食。相有赏罚,功当罪明,相所黜升,惟否惟能。执其权衡,万物之平。孰不事君,胡能必信?孰不为相,其谁有终?公薨于位,太尉之崇。天子孝思,来荐清庙。侑我圣考,惟时元老。天子念功,报公之隆。春秋从享,万祀无穷。作为诗歌,以念庙工。

  苏轼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王祐),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王伦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辅相两朝,天下所知。

  王称李沆、王旦相继相章圣(宋真宗),君臣俱欲无为,上则阴阳和风雨时,下则水土平草木茂,外则便鄙不耸,内则比屋可封,真得宰相之职矣,而沆犹日奏水旱盗贼之事,以防人主侈心,其先识远虑盖如此。以旦之贤,谏行言听,而于此有愧于沆焉,此春秋之法所以责备于贤者也。

  李焘玉清昭应宫之役,子明不能强谏,奉天书行事,每有愧色。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质、赵普之徒,相与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时,有若李沆、王旦、寇凖。在仁宗时,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与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叶适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时谨守资格……以谨守资格为贤,名重当世,……而李沆十数人者,以守资格得名,而其时亦以治称。[5]②守资格以用人,无若李沆、王旦、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司马光、吕公著之为相,然考其功效,验其人才,本朝以资格为用人之利也决矣。

  洪迈祥符以后,凡天书礼文、宫观典册、祭祀巡幸、祥瑞颂声之事,王文正公旦实为参政宰相,无一不预。官自侍郎至太保,公心知得罪于清议,而固恋患失,不能决去。及其临终,乃欲削发僧服以敛,何所补哉?魏野赠诗,所谓‘西祀东封今已了,好来相伴赤松游’,可谓君子爱人以德,其箴戒之意深矣。欧阳公神道碑,悉隐而不书,盖不可书也。虽持身公清,无一可议,然特张禹、孔光、胡广之流云。

  朱熹通一代所谓名臣,必求粹自无疵,自汉唐不过二三,数宋君子,李、韩、范、马外,赵普、王旦,咸不免讥,矧其余者。

  黄震公静密有谋,遭值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