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刘备是什么样的人 刘备是伪君子还是仁

  今天文昌塔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的刘备究竟是仁德之君,还是个伪君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文昌塔小编一起看一看。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对于刘备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说他是一个仁德之君的。也有说他是一个小人,是伪君子的。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呢?鄙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对于刘备生平的描述,除了正史《三国志》以外,民间还存在一部影响力非常广泛且深厚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长期以来,民间百姓对刘备的认识,主要是从《三国演义》获得的。在演义中,作者罗贯中将刘备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使得刘备在正史和演义中的形象出现了较大的差异。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在历史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又给他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呢?

  颠沛流离的前半生

  要想正确评价刘备的一生,必须要以正史等史料作为依据。《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章回体小说,在其中只能起到一些参考作用。本文列举的大多数史实都是在正史中出现的。《三国演义》只会作为旁证加以引用。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自称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胜是公元前100多年的人物,距离刘备的出生,已经超过三百年。

  从刘备的早年经历来看,他不太可能是刘胜的直系子孙,更有可能是刘胜的旁枝的旁枝的旁枝,皇室血脉已经比较淡薄了。

  刘备的父亲早亡,所以刘备早年的生活比较困苦。“织席贩履”,在史料中确有记载。刘备十五岁的时候开始游学,公孙瓒是他的同门师兄。,他和公孙瓒的关系一直不错。

  二十四岁的时候,刘备开始了军旅生涯,立下过一些战功。获得提拔,进入了官员序列,在一些地方担任县长、县令一类的基层职务。

  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刘备基本上就是依附于各个军阀,艰难求存。

  公元194年,刘备受到徐州牧陶谦的邀请,前往徐州帮助陶谦抵御曹操,开始比较正式地介入三国混战。这一年,刘备三十四岁。

  陶谦病重,把徐州的治理权交给了刘备。刘备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现在的实力还不够,没有接受实职,只是暂时管理徐州。

  公元196年,曹操推荐刘备担任镇东将军,封亭侯。

  不久,袁术进攻徐州,刘备率军与袁术相持。

  吕布趁虚偷袭了徐州,俘虏了刘备的妻子和儿子。

  刘备获得了一生中的第一次惨败。

  此后,袁术,吕布又相继进攻刘备,无奈之下,刘备前去投靠曹操。

  曹操接纳了刘备,推荐刘备担任豫州牧。有些人把刘备称作刘豫州,就是从这儿来的。

  曹操帮助刘备打败了吕布,没有让刘备回徐州,而是把他放在了身边,还将刘备晋封为左将军。

  刘备天生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在曹操眼皮底下参加了“衣带诏集团”。

  衣带诏事发之前,刘备离开了曹操,前往青州,投靠了袁绍。

  公元200年,刘备又离开了袁绍,南下前往荆州。

  一路上,刘备被曹操亲自追杀,连续吃了几场败仗。

  刘备还是磕磕绊绊地来到了荆州辖地,这一次,他投靠了刘表。

  刘表呢,表面上表示欢迎,暗地里却对刘备存在一定戒心。他将刘备安排在了荆州的北境,用作抵挡曹操的屏障。

  公元202年,刘备在博望坡火烧了夏侯惇,取得了保卫荆州的第一场胜利。,也仅此而已,刘备在荆州闲了五六年,闲的腿上都长了肥肉。

  到了公元207年,刘备已经四十七岁了。

  放眼刘备的主要对手

  比刘备大六岁的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大兵南下对南方形成压制之势;

  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孙权,也占据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形势远非刘备可比。

  四十七岁的刘备,仍然寄居在刘表的麾下,时时受到刘表的提防。

  在三国那个年代,刘备已经处在比较大的年龄段了,无数的后浪正在前赴后继,汹涌而出。

  这种形势下,刘备还能够创下什么样成就呢?

  辉煌而短暂的后半生

  此时,刘备在三国时代精彩的军事纷争中,已经出道二十多年。

  除了最初几年还算顺利外,后面的十几年中,刘备一直颠沛流离,不断寻找依附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在出道后,尽管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在朝堂和民间都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在三国当时,以及后世的很多人,都将刘备作为仁德君子进行评价。

  刘备寄居徐州的时候,袁绍就曾经说过,刘备“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当时的徐州牧陶谦也认为“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刘备兴复汉室最大的对手曹操说刘备是人中的豪杰,今天如果不打垮他的话,以后他必定会成为我的祸害。

  曹操手下的几个大谋士——郭嘉、程昱、贾诩——也都对刘备做出了较高的评价。

  刘备不断改换依附对象的时期,最早跟随他的关羽、张飞、赵云、简雍等人,一直对刘备不离不弃。

  而在徐州加入刘备阵营的糜竺,荆州和刘备结盟的刘琦等人,也都没有背弃刘备。

  可见,在当时刘备就已经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可——不仅仅是自己人,也包括他的敌人。

  在一片赞誉声中,刘备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公元207年,刘备遇见诸葛亮。自此以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协助下,东讨西杀,一路开挂,占据了荆州大部和益州全部,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

  公元221年,刘备正式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

  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此时的刘备可称得上是功成名就,达到了事业上的顶峰。多年来一直跟随他艰苦打拼的文臣武将,也都获得了相应的回报。

  ,不久之后,孙权偷袭荆州,杀死了关羽,拉开了蜀汉政权从巅峰开始滑落的序幕。

  毛泽东认为刘备有两个缺点,第一个是感情用事;第二个是分不清主次矛盾。

  关羽死后,刘备的这两个缺点集中体现出来,犯下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与东吴交恶。

  刘备没能为他的弟弟复仇,自己也死在了白帝城。

  临死之前,刘备向诸葛亮说出了那句著名的遗言“君可自取”。这句遗言,也成为了后世评论刘备是伪君子的最主要的一个证据。

  刘备到底是仁德之主还是伪君子

  有些人认为,刘备的遗言是逼着诸葛亮表态,做承诺,在道德层面上绑架诸葛亮,充分的反映出刘备伪君子的真实面貌。鄙人不甚认同这种观点。

  在各种史料中,没有很明显的证据表明,刘备说这句话就是为了防止

  诸葛亮日后作乱篡位。以刘备和诸葛亮多年的合作关系,刘备应该深知诸葛亮并不是那种人。

  鄙人更认为,刘备的这句话多少反映出了自己的真意,光复汉室的大任,更多的托付到诸葛亮的身上,而不是自己的那个儿子——刘禅。

  还有人把刘备夺取益州,当做他是伪君子的一个证据。

  刘璋邀请刘备进入益州,而刘备却反客为主,鸠占鹊巢,占领了益州。不能表明刘备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吗?

  在三国期间,一众政治,军事集团为了获得稳固的根据地,做出了很多比刘备占领益州更让人心寒齿冷的事情。

  相比之下,刘备在徐州,荆州的表现,反而可以证明刘备并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

  占领益州,本来就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中,刘备只是审时度势地利用了形势,完成了这一战略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已。并且,刘备对刘璋还是比较善待的,并没有把他赶尽杀绝。

  至于长坂坡,刘备摔孩子邀买赵云的忠心,则是小说的演绎,史料中并无记载。

  史料中记载的反而是刘备逃离荆州的时候,刘琮的左右以及很多荆州的官员,百姓追随刘备南下。追随的人数达到十余万,刘备每天只能行军十余里。

  这样的情形,不恰恰说明刘备在荆州还是颇有人望的吗?

  ,在刘备死后,世人对刘备的评价也多以正面为主。

  虞世南说刘备“待刘璋以宾礼,委诸葛而不疑,人君之德,于斯为美”。

  王勃认为刘备“宽仁得众”。

  朱熹则说“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

  ……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所以,你看。如果把刘备称为真小人,称为伪君子。是很难找到足够的史料证据来支持的。如果把刘备称为仁德之君,多多稍稍还有迹可循。

  ,不能简简单单的对于一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还是要综合更多的史实来进行分析。

  刘备能够成为一代雄主,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我们只能描述他大体上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能准确的下一个“仁德”或者“虚伪”的定义。

  对于历史,我们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有自己的分析方法,不要人云亦云,这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