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
——节选《寿简斋先生》
红袖可以是异性,是侍女是夫人。添是温暖的
今天的我们大约并不了解“红袖”当年是怎么“添香”的吧
我们现在人所熟悉的“焚香”方式,都是线香,盘香便捷式的。使用起来方便插在香炉中,点燃香头,就有香烟袅袅升腾。
而“红袖添香”绝非一枝线香那么简单。
古代绘画里有很多关于熏香的画面,
焚香使用的“香”多为“合香”所调制的香丸,香球,香饼。
根本看不到线香的影子。较之线香,香丸最大优势是有香不见烟。
明代佚名画家的作品《千秋绝艳》中体现了“莺莺烧夜香”的著名情节。画面上,崔莺莺立在一座高香几前,几上放着焚香必备的“炉瓶三事”中的两件(香匙与香箸的香瓶以及一只小香炉。在香炉中,崔莺莺的手中,都不见线香的影子。
只体现她右手捧着香盒,左手刚刚从香盒里拿出一颗小小的香丸,将要放入香炉中。
实际“红袖添香”远远不止捻一粒香放入香炉中这么简单。大致的程序是把特制的小块炭烧透,放在香炉中,
然后用特制的细香灰把炭填埋起来。
再在香灰中戳些孔眼,以便炭墼能够接触到氧气,不至于因缺氧而熄灭。
在香灰上放上瓷、云母、金钱、银叶、砂片等薄而硬的“隔火”,小小的香丸、香饼,是放在这隔火板上,借着灰下炭墼的微火烤焙,缓缓将香芬发挥出来。
显然,焚香的过程相当烦琐。这还不算完事,
香一旦“焚”起,还需要不停地加以观察,
否则,“香烟若烈,则香味漫然,顷刻而灭”。
唐人诗词中除了“添香”之外,还喜欢描写女性“试香”的情景,描写女人如何“手试火气紧慢”,如和凝《山花子》描写一位女性
“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古代士大夫把焚香当作一种高妙的、纯粹的享受。
而焚香经由女子素手搭理更显得风雅。
月色如水、佳人在侧、香气弥漫、执一卷书、品一盏茗
–诗情画意之中香为品、增添一抹生活情韵。
正如屠隆所描绘一般:
红袖在侧、密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爇ruò意,谓古助情可也”
千古文人佳客梦,却是红袖添香夜读书。
素腕秉烛,灯如红豆,一缕暗香,若有若无,流淌浮动,
中人欲醉。 迷离之中,阅尽多少,繁华沧桑,又化作缕缕青烟
红袖除了有姣好的形象外,还必须有高雅的气质,她既要秀外也要慧中。她是立体的,又是富有动感的。
她能知热知冷,知心知肺,甘儒以沫:
她能共和诗画,共弹琴瑟,共剪西窗。
明代的董小宛与冒辟疆都很喜爱静坐和品香。
小宛最爱东莞的绝品「女儿香」。她很讲究品香的情调。
有时在寒夜小室之中,玉帏四垂,点燃两三枝红烛,用宣德炉燃上一炉沉香,然后静参鼻观,那感觉就好像进入了花蕊芬芳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