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就请辞采访季羡林

采访实录:季羡林的自我谦逊之旅

记者:社会上和学术界对您有些微词,您如何看待?

季羡林:有微词很正常,我接受并尊重所有的反馈。

记者:您为何主动摘掉头上的光环,如“国宝”、“泰斗”、“大师”等称号?

季羡林:我认为自己并不够格,这些称号虽荣,却不敢担当。我更愿意以谦卑的态度,持续学习和贡献。

记者:在您看来,谁够格拥有这些称号?

季羡林:有很多学者都够格,比如鲁迅。他在其时代展现的坚韧精神,令人敬仰。

记者:您对这个民族做出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

季羡林:我在国外多年,归来后尽力而为,但所获荣誉太高,我实感受之有愧。我的人生轨迹简单而向上。

一辞“国学大师”

在正式文件中,我也曾被冠以“国学大师”的光环。这并非凭空而来,背后有一段历史渊源。

大约十几二十年前,中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也相应活跃。在北大的一次会议上,我谈及国学。当时五位教授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在会上的发言虽已遗忘,但一位资深记者撰写了一篇报道,使得我们四人被称为“国学大师”。我对这一称号感到惶恐,我的国学基础虽有所涉猎,但远非深厚。我从未想过成为国学家,对其他学术领域的热情使我更专注于那些领域。我恳请摘下我头上的“国学大师”桂冠。

二辞“学界泰斗”

关于“泰斗”,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在教育界,我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研究学术。但在过去几十年的各种运动中,我时刻紧张,难以做出显著成绩。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说我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不准确,但也不能说我毫无建树。我现在却被视为“泰斗”,这让我感到困惑。我请求摘下我头上的“学界泰斗”桂冠。

三辞“国宝”

一提到“国宝”,人们往往想到珍稀的大熊猫。而我被称为“国宝”,令我极为惊愕。我曾思考这一称号的来源,但并未找到明确的答案。我认为,“国宝”这一称号并不能仅因为我独一无二就赋予我。中国有许多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也有此称号。对于这一称号,我感到困惑并完全不必过于纠结。我请求摘下我头上的“国宝”桂冠。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