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为了庆祝节日的到来,人们会有许多不同的习俗,那么元宵节吃什么传统美食呢?元宵民间饮食有哪些呢?接下来就跟随本期的一起来看看吧!
元宵吃什么传统美食
元宵
元宵节,北方人要吃元宵。说到元宵,不少人以为汤圆就是元宵。其实元宵和汤圆尽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别不大,实际是两种东西。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上。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而元宵在制作上要繁琐得多需将面和好,把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方才告成。
生菜
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元宵茶
等地方在元宵节的时候有食用元宵茶的习俗,虽然叫做元宵茶,和元宵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元宵茶是在热汤面中加入各种的水果和蔬菜烹饪而成的,在过年期间食用了大鱼大肉之类油腻的食物之后,正月十五的时候食用这种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的元宵茶,能够缓解油腻感。
汤圆
在元宵节的时候,南方的人吃的是汤圆,的民歌《卖汤圆》中有一句歌词是“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天上月圆,碗里汤圆,意味着家庭团圆,阖家幸福。
汤圆是糯米粉加水调和成糯米皮,然后放入事先做好的各种馅料,一般都是干果和水果加上植物油,例如花生,芝麻,核桃等等,把糯米皮包好,形成一个圆球就可以了,汤圆是包出来的。
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叫做面茶。
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指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面灯
从汉朝的时候就流传下来一个习俗点面灯,面灯,其实就是面粉做的灯,也叫做面盏,主要是北方地区的习俗。面灯的形状有很多种,一般会做灯盏十二个,的时候做十三个,在灯盏里面放食用油,然后点燃,这样就是面灯了,元宵节时,灯光有着吉祥的寓意,并且能够祛病辟邪的。而面灯是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会用面灯灭后,里面剩下的食用油的多少,来测试接下来一年中十二个月份的水、旱情况,等正月十六的时候,把面灯蒸熟了食用。而有的地方则是把面灯放在锅里蒸,蒸熟之后,根据面灯里面残留的水分的多少来测试。
糟羹
台州附近地区的人,在正月十四的时候食用咸的糟羹,正月食物的时候吃甜的糟羹,糟羹又叫做山粉糊,是台州的元宵节食品,属于传统之一,在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用糟羹。糟羹分为咸的和甜的,主要是用藕粉,米粉或者薯粉作为主料,然后添加自己喜欢的配料,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口味。
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