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是我国沿海著名的侨乡,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意指当地历来重视教育,勤奋好学、不甘落后的文化氛围浓厚,涌现出不少重要文献和文学人才。但在这样一个以文出名的地方,也曾有过坚贞不屈,英勇抗倭的血泪历史,更由此形成了一个全国独有的节日习俗——“做大岁”,今天的就为你介绍。
“做大岁”又称“过大年”,是莆田当地民间节日风俗之一,即每年期间的正月初四(仙游县内为初五),要像年三十(除夕)一样重新围炉过年,并且往往比除夕时还要隆重。这个看似喜而复喜的节日,实际上却铭刻着一段当地人心中最痛的历史。
莆田古称兴化,辖莆田、仙游两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领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据点,四处烧杀掠抢,兴化府城在农历十一月二十九的半夜时分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据长达两个月之久,期间城内几乎焚毁殆尽,死亡人数约3万余人。
面对凶残的侵略者,莆田人民无论男女老少尽皆奋起反抗,但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却多遭蹂躏,割舌断胫、火焚……倭贼灭绝人性的暴行惨不忍睹,震惊海内外,直至次年正月廿五,由于城内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才暂退平海。
兴化城的陷落惊动朝廷,这是自有倭患以来被攻陷的第一个府城。嘉靖皇帝罢免了福建总兵游震得,从浙东调回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官,配合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广东总兵刘显会同剿倭。在戚继光的领导下,福建军队多次抗击倭寇,拯救百姓于水火,期间的莆田黄石林墩大捷,更是连克倭营六十多座,歼敌四千多人,铲除了倭寇的大本营,从此倭患基本平定,兴化城得以光复。
兴化城光复后,四散逃亡的老百姓才最终得以重返家园,人们一方面掩埋亲友体,另一方面收拾破碎的家园,这时是农历二月初二,新一年的年节已过,人们只得在二月初四重新过年团圆,后来为了不耽误农时,遂把此俗提前到正月初四实行,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农历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也即是补过一次年,以纪念这段惨痛历史,也缅怀抗倭英雄戚继光的英勇事迹。
莆仙地区“做大岁”时,往往由村里具有威望的长者组织莆仙戏演出、十音八乐等文娱活动。如以前在仙游县度尾峰,就流行模仿当年抗倭时的藤牌舞,许多地方在“做大岁”时,都要组织村民到戚公祠举行隆重的拜祭仪式,缅怀戚继光大军收复失地的功绩。
“做大岁”是莆仙地区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在外地学习工作的莆仙人,都会在节前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乡,尤其近年来交通便捷,令不少港台地区同胞和莆仙籍海外华侨也纷纷回乡,一起与家族团圆。不过仙游县游洋镇吴宅村是个特例,当地人在正月不做“大岁”,这是因为嘉靖42年正月初五是吴宅人吴廷珠(当时任兴化府监军)在抗倭中壮烈牺牲,乡里人为了纪念他,把正月初五定为悼亡日,年年举行祭奠英灵的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