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易传提要重述
在臣僚们看来,《东坡易传》共九卷,乃宋代的苏轼所著。苏轼的生平事迹在宋史中有详细的记载。据苏籀的《栾城遗言》,苏洵开始撰写《易传》但未能完成便离世,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继承了他的遗志。苏轼的书稿先完成,而苏辙将其解读的部分交给兄长,现今的蒙卦仍保留苏辙的解读。此书实际上是苏氏父子兄弟共同努力的成果,题名为苏轼撰写,凝聚了他们共同的心血。
苏籀又提到,苏洵晚年研读易经,探究其爻象,从爻象中领悟到了刚柔、远近、喜怒、逆顺等情感。朱子只认同苏洵揭示了爱恶相攻、情伪相感的意义,但批评其解读过于粗疏。
胡一桂记录晁说之的话,提到苏轼作易传时遗憾自己不懂数学,其学说又杂以禅学。朱子认为其学说虽然玄妙却难以捉摸。朱子也指出他在物理上有独到的见解,并未完全否定其学说。
阅读此书,如解乾卦彖传性命之理诸条,确实有些部分如坠云雾之中,似乎与主流学说有所不同。其扫除象数、推阐理势的部分,言简意明,能够表达难以言说的情感,并深得微妙的旨意。其大体上接近于王弼的学说,但王弼的学说更侧重于玄妙之风,而苏轼的学说则更多地关联人事。
其文词丰富且富有辩论性,足以启发思考。尽管不能完全体现易经的所有道理,但也不可否认其是易理的一部分。李衡的《义海撮要》、丁易东的《索隐》以及董真卿的《会通》等书籍都对此有所借鉴。
陆游提到,此书初出版时因元祐党禁而遭压制,不敢公开提及苏轼的名字,故以「毘陵先生」为名,直至苏轼去世后才得以正名。
明代的焦竑初次得到旧本并刻印出版。乌程闵齐伋则用朱墨板重新刻印,工作精细却未作任何校正。毛晋又将此书刻入《津逮秘书》中。三种版本中,毛本最为错误。例如,渐卦上九并经文被错误地改为「鸿渐于逵」。现今以焦竑的版本为主,虽有细微失误,但大体上仍不失其真。
此书最终在乾隆四十年二月经过总纂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人的整理校对后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