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少数民族除了跟汉族有一样的传统节日以外,他们民族还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比如“火把节”、“泼水节”等等,那么55个民族当中都有哪些具有他们自己特色的节日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特色鲜明的节日吧!
藏族的 望果节
藏语“望果节”中的“望”,意为“田地”,“果”为“转圆圈”,“望果节”即围绕丰收田野的歌舞。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相传早在公元5世纪末,藏王布德贡坚为确保粮食丰收向雍仲本教佛祖请教。佛祖施旨,让农民绕田转圈,由手捧香炉、高举幡杆的人作前导,由高举缠绕哈达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领路,领着持青稞穗或麦穗的本村乡民绕地头数圈后,把各种谷穗插在粮仓和神龛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吃丰盛的野餐。节日一过,紧张的秋收劳作也就正式开始了。欢度祈盼丰收的“望果节”,是辛劳了大半年后藏区农耕者们的最大喜悦。
2014年11月11日望果节经国务院批准列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彝族的“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节”。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
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无数火把在田间、山林穿越游动,景色十分壮观。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弹起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
“火把节”的源起,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它反映了彝族人民驱除邪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图片
瑶族的“达努节”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日“达努”节。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村村寨寨敲起铜鼓,载歌载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上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种籽,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兄妹俩开荒种庄稼,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地鼠和鸟儿吃光了。
兄妹俩向祖娘诉苦。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给了他们一面铜鼓和一只猫,要他们再去奋斗。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鸟兽又来偷食。
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为了报答祖娘,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并祝瑶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
图片
瑶族还有”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在远古时代,瑶山平王和高王作战,平王悬赏招贤,承诺能取高王首级者,愿将最美的三公主嫁与他。不料第二天,一条名叫盘瓠的麟狗竟衔来高王头颅。平王不失诺言,将心爱的三公主许配给麟狗,并封麟狗为盘王。新婚之夜,麟狗竟变成一个魁梧健壮的男子,公主大喜。后来,公主为盘王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有一天,盘王上山狩猎,不慎被一只羚羊触下悬崖身亡。儿女们闻讯,捕到羚羊,剥羊皮制成长鼓,愤然起舞,以报父仇。以后,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到今天,“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图片
蒙古族的“那达慕”
“那达慕”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七八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把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中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或摔跤三项比赛结合在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上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本(相当于乡),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习俗沿袭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会举行那达慕大会。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美妙动人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彩旗飘扬,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图片
纳西族的“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火把节。相传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想看看人间的生活。
打开南天门,只见大地青山绿水,人寿年丰,他非常生气,命一天将去烧毁人间。天将不忍心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报人间已经烧毁。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把这员天将杀了。
6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变成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玉皇大帝今晚要烧毁人间,叫大家快快点燃火把,连烧三天,迷惑玉帝,才能度过灾难。于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点燃火把,终于免除了灾难。从那以后,为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火把节。
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青年打扮一新,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对歌谈情。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细条,中间夹上松脂,捆成火把。家庭主妇则准备节日的会餐。天将晚,各家在门前点燃火把。
第二天,亲朋互相拜访;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青年男女到野外会餐;成年人则准备比昨晚更长的火把;农民用火把照亮庄稼,消灭害虫,预祝丰收。
第三天,是火把节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长又大,装饰漂亮。家家户户用火把将屋前屋后都照遍,把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除邪恶,安定吉祥。之后,人们围着巨大的火把,通宵达旦地歌舞游玩。
图片
苗族的“芦笙节”
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芦笙节”。
这几天,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氛之中。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
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在春节之后,春耕之前,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节日前,青年们常常把自己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
芦笙节时,母亲们通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艺的现场观察,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劳动好坏,帮助子女选择好对象。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
“芦笙节”期间,还举行斗牛、赛马和篮球比赛等。
图片
京族的“哈节”
“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歌节。它是住在南海北部湾几十个海岛上的京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
据传说,七、八百年前,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借传歌为名,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群众喜爱。
后来,人们建了“哈亭”,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和赞美这位歌仙。于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哈节里唱的歌,称为“哈歌”,有固定的手抄歌本,由专人演唱,平时一般不唱。“唱哈”的角色有三个,一个男的称“哈哥”,专司操琴伴奏;两个女的称“哈妹”,轮流演唱。
歌声婉转,琴音柔和,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歌词内容多受汉族诗词歌赋影响,或咏唱传统故事,或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叙说历史人物,或颂扬友谊与爱情,丰富多彩,优美动人。京族人民很重视“哈节”。
每到节日,他们清扫屋院,穿起盛装,兴高采烈地云集在“哈亭”听“哈”。
图片
毛难族的“庙节”
庙节是毛难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每到庙节,毛难山乡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在中堂插上柳枝,上面密密麻麻地粘上五色糯米饭团,象征硕果累累,五谷丰登。
这一天,男女老少新装艳服,提着用一种叫“发多”树叶包着的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去走亲访友,妇女们也欢天喜地带着儿女回娘家。
毛难节的来由,一是向天神乞求风调雨顺;二是祭奠传说中毛难山乡饲养耕牛和菜牛的创始人——三界公。
过节时,各家各户还要给自己的耕牛吃一团糯米饭和一块粉蒸肉,表示对牛一年辛苦的慰劳。
图片
白族的“三月街”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街期。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三月街”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成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明清时期,四川、西藏及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它不仅是交易市场,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解放后,三月街已发展成滇西各族人民一年一度繁荣的物资交流和民族体育、文艺的大会,对加强各民族团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图片
傣族的“泼水节”
我国傣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也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六、七月举行。
节日的头两天是送旧,一天是迎新。希望把过去一年中的疾病和灾难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原俗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全寨妇女为佛像泼水“洗尘”。
然后青年男女泼水为戏,认为这样可以消灾除病。下午举行“丢包”,是青年男女借以求爱的一种活动。
在节日里,还举行公众放高升、赛龙船活动,使整个泼水节达到高潮。
解放后,破除了陈规陋习,增加了健康的内容,如第一天开欢庆大会,各族军民同贺傣历佳节,会后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次日各村寨举行欢快的泼水活动,第三日赶摆。
图片
55个少数民族节日汇总: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4、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
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16、哈萨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
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
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
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
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
25、东乡族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28、柯尔克孜族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
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
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
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
34、撒拉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
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
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
40、塔吉克族肉孜节(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又叫播种节)、兹完尔节(又叫引水节)、巴罗堤节(巴罗堤、即八月)。
41、怒族春节、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42、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43、俄罗斯族复活节、圣母圣诞节等。
44、鄂温克族敖包会、那达慕、米阔鲁、春节等。
45、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
46、保安族开斋节(也叫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47、裕固族因信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宗教节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传统节日除“点格尔汗”仪式和定期的宗教节日外,还有春节。
48、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唱哈节,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等。
49、塔塔尔族肉孜节、古尔邦节和撒班节(犁头节)。
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
51、鄂伦春族主要有春节,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
52、赫哲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等。
53、门巴族“达娃觉尼巴洛沙”、“达娃当巴洛沙”和“雀可节”(即望果节)。
54、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
55、基诺族特毛且(过年)、新米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