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义
中秋节里的祭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习俗讲究。而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的习俗。现代中秋祭月,以传承华夏千年传统文化为主,以礼仪引导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融和。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之节日,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习俗文化的由来
中秋祭月,最早是来自于上古时期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后来作为天体的月被人格化,成为月神。历代皇家称月神为夜明之神,道教兴起后称月神为太阴星君。而民间则多认为月神是女性,是嫦娥,称她为月姑或月姐。祭月在上古作为季节祭祀仪式被列入皇家祀典、例行祭祀后,民间就缺少了祭月的消息,像日月这样的代表阴阳的天地大神,只有王家才能与之沟通,祭月成为皇家的专利。
祭月的流程
祭月的时间,一般都是在月亮出来的时候,这时候在家中的空场地要摆放上一些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而且祭桌的朝向要对着月亮。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然后上香、祭酒,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上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