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朝代,殿阁大学士也是沿造前朝公务员制度而设置殿阁大学士。清朝的殿阁大学士位高权重;早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辅佐机构,略相当于现在的最高办公厅及最高书记处兼各研究室的权限总和。
因为清朝殿阁大学士最开始是指保和殿、中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共计四殿两阁,并称为殿阁。殿阁的掌舵人被封为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是相当于内阁的集体,授予大学士时分为满汉两类。该职称代表着所在殿、阁的负责人。
代表人物有索额图、张廷玉、和珅、阿桂、福康安等历史名人。
清朝大学士官阶非常之高,达到正一品。也有从一品的协办大学士。其外还有学士、侍读学士两类中高级编制,分别是从二品和从四品。
兵部侍郎是一个什么职位?
早在周朝,六部的制度就已经出现了雏形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就是这六个部门的长官。
到了隋朝时期,三省六部制度正式形成。三省,便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兵部的长官,称为兵部尚书,隋唐时期为正三品,明则为正二品,清为从一品;副长官,则是兵部侍郎,隋唐时期为正四品,明时期则为从二品,清朝为正二品。
兵部,作为六部之一,是和军事相关的一个机构。但实际上,兵部在绝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多大的军事权的,负责的大多数都是行政类和后勤类的工作,比如说武职选授、处分及兵籍、军械、关禁、驿站等。相对来说,历朝历代中,明朝的兵部权力最大,清朝的兵部职权最弱。
兵部,如果类比到现在,就相当于国防部,兵部尚书则相当于国防部长,属于正部级官员;兵部侍郎则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属于副部级官员。
在清朝时期,侍郎属于正二品的大员,和侍郎属于同品级的官员还有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副都统,总兵。
在这里又要注意,清朝时期的总督,往往会加授兵部尚书衔,品级会达到从一品,总督一省或多省的军政大权,属于封疆大吏级别。
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基本上属于没有实权的,属于荣誉性质。
总兵则是绿营兵的将领,位在提督之下,要受到总督和巡抚的节制。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内阁是明朝创设的机构,距离皇帝最近,与皇帝联系最多,对明朝政治生活的影响也最大。内阁制取代了前朝的宰相制,内阁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下面我来简单聊一聊。
萌发期洪武、建文时期,还没有内阁之名,但内阁的形态已经萌发。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太祖废中书省和罢丞相后,每天要亲自处理大量的政事,于是当年九月设置了四辅官。所谓四辅官,是效法古代三公四辅的说法而设置的。
洪武十五年(1382)七月,四辅官废除,这一时期前后又对辅政形式做了新的尝试,除了设置“翰林院平驳诸司文章事”这一机构外,还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上图解缙,永乐时期的阁臣之一
创立期永乐皇帝即位后,对洪武、建文时期的辅政形式稍事变通,创立了内阁制度。具体做法是,恢复洪武时翰林院的设置,继续用翰林官辅政,并使之制度化、固定化,辅政地点在文渊阁。文渊阁在午门之内,文华殿南面,地处内廷,入直人员要在大内就餐,于是称为内阁。
此文渊阁指南京故宫的文渊阁。迁都北京后,北京宫廷中的文渊阁位置与南京相同。今日故宫的文渊阁,非明代文渊阁,为乾隆时所建。内阁最初也不是官署名,而是入直文渊阁的俗称,以后固定化、经常化,就成为文渊阁的代名词,并演变为官署名。
上图杨士奇,洪熙年间升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发展期洪熙、宣德和正统初年,这一时期内,内阁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仁、宣之后,以侍郎、尚书入阁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阁臣品秩大增高,内阁的地位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正德年间。
鼎盛期嘉靖、隆庆、万历初年,阁权向上下左右全方位渗透。内阁一般由五到七人组成,多时达九人,少时也有二三人,一人独在内阁的情况极为罕见。内阁多人,必有一人主持阁务,这就形成了首辅。一般说来,首辅以入阁先后,资历深浅,以及皇帝的信任程度来确定。内阁地位提高,首辅的地位自然更高。弘治、正德以后,只有首辅才能秉笔票拟,地位和名望与次辅、群辅有很大差别。嘉靖以后,更有一批首辅权力膨胀,成为权臣。
上图张居正
衰落期万历中后期以及泰昌、天启、崇祯三朝,阁权从顶峰向下滑落。鼎盛期的内阁,特别是内阁首辅,权力过重,给明朝高层权力运作带来新的矛盾,这些矛盾决定了内阁权力必然要走向下坡路。
明初本来已经消弭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又有复张的兆头,《天府广记》引明朝人何良俊的话说“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故自世宗以来,宰相未有能保全身名而去者。”何良俊讲的“宰相”,就是指内阁首辅。杨廷和、张璁被迫去职。夏言竟然被杀于西市。严嵩罢官后被抄家。高拱被轰赶狼狈离朝。张居正死后被籍没。,前一阶段权力过大的首辅几乎下场都很凄惨。而且,内阁内部争夺首辅地位的明争暗斗日益突出,阁臣之间钩心斗角,相互倾轧。
天启二年(1622年),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万历中期开始的东林党议,与皇权和阁权的关系,以及阁权之争、阁部之争密切相关。从此,内阁的尊荣地位逐渐消失。到了天启年间,阁臣拜倒在权阉魏忠贤门下,蝇营蚊附,成为宦官的附庸。崇祯朝,阁臣身世沉浮变化莫测,17年间竟有50名阁臣先后在政坛上表演,多数阁臣成为皇权的牺牲品,内阁走到了下坡路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