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是发源于我国东北的一支古老民族。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趁西汉政权衰微之际 , 在汉玄冤郡所属之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正式建国。此后历经六百多年的兴衰,到唐朝初年占有今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首都定于平壤 。当时朝鲜半岛南部还有百济乙支文德、新罗两个政权。
隋代以前,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之间虽然也曾有些战事,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保持着一种比较密切的宗属关系,高句丽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官职封号。到了隋唐时,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直至发生了多次战争,导致了高句丽的灭亡。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隋文帝开皇九年灭掉了割据的南陈,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此时盘踞辽东地区的高句丽生怕隋朝接下来会把矛头对准自己,于是加紧屯粮备战,并试探性的遣使向隋朝进贡。隋文帝在给高句丽王的玺书中写道“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王宜自新,自求多福!”
这封玺书固然是隋文帝的肺腑之言,但高句丽人却将其视为一封战书。不久后,高句丽王率万余骑兵,进犯隋朝辽西,向隋朝发起了进攻。隋文帝派大军三十万予以还击,隋朝的水军在海上遭遇大风,许多船只沉没;而陆路的军队也因为水土不服,多生疾病,所以隋军这次进攻未战而败,草草收场。
十年后,隋炀帝北巡突厥,命人转告高句丽国王高元前来朝见,否则将率大军巡游高句丽国土。这一次高句丽人又未予理会。隋炀帝于是在第二年发全国之兵一百一十三万,号称二百万,由隋炀帝本人亲自指挥,杀往高句丽。
这次战争中,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吸引隋军渡过清川江,拉长隋军的补给线。果然,隋军很快因为粮尽而不得不撤退,高句丽人趁机四面抄击,隋军大败。之后隋炀帝又发动了两次针对高句丽的战争,双方都劳民伤财,谁也没有占到便宜。而隋朝三征高句丽也让自己元气大伤,且国内矛盾爆发,最终走向了灭亡。
唐朝与高句丽开战的原因唐朝建立后,高句丽王高建武为了缓和双方关系,采取了积极与唐朝修好的策略,多次遣使与入贡。此时的唐朝因为国家初立,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也对高句丽采取安抚的策略,册封高建武为高丽王,保持了表面的和平。双方都知道,这种和平是脆弱的,两国早晚必有一战。
隋朝和唐朝为什么一定要揪住高句丽不放呢?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隋和唐都认为辽东之地,向来是中国的领土,不允许其发展成独立的国家。因为辽东在周朝是是箕子朝鲜,在汉朝是玄菟郡,只是趁汉末天下大乱时独立出去的。无论是隋或者唐,都秉承了汉朝那种中央王朝的地位,也有让四夷臣服的决心,所以就隋唐和高句丽双方来说,是太阳和星星的关系,“理无降尊俯同藩服”,不可能一直承认高句丽的独立身份。
第二,唐朝就算接受高句丽是藩属国,那么双方就要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藩属关系。这种关系并不仅仅只是称臣纳贡,而是要高句丽派“质子”入唐。关于汉、唐质子问题,我前不久写过一篇单独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所谓“质子”,就是高句丽要把自己的王子派到长安当人质,并且要服从唐朝的各种诏令。而高句丽在这一点上一直阳奉阴违,一直不肯放弃自己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而且高句丽还修筑了北起扶余,南到渤海、长达一千里的长城来防御唐朝,屯兵屯粮,为战争做准备。这在唐朝看来,是一种叛逆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第三个原因就是朝鲜半岛存在三个国家,除了高句丽之外,新罗和百济都主动向唐朝寻求庇护,并且向唐朝派遣质子。都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比之下,高句丽人的狂妄就深深的触怒了唐朝统治者。而且唐朝接受新罗和百济的质子,就有义务去保护这两个藩国的安全。而高句丽恰恰总是对这两个小兄弟侵扰不休,唐朝为了尽宗主国的义务,也需要对高句丽进行打击,去维护这种宗藩体制。
对于唐朝来说,如果对高句丽这种表面臣服、实质上独立的假藩国不闻不问,那么周边其他政权必然要效防高句丽。正如唐朝宰相温彦博说的那样“不使背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如果放任不管,唐朝对周边民族和政权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会对唐朝的地位造成严重的影响。
战争的正义性客观上来说,唐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理由并不充分。从汉末以来,高句丽独立了400年,早已被魏晋南北朝的无数政权所承认,其实质已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是一个国家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为了维护唐朝自己的利益的。这种正义或者非正义,是以现代国与国之间处理关系的原则来判断的,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并没有这样的标准。唐朝认为自己是收复汉朝的故地,而高句丽认为自己是保家卫国,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所以我们不能以现代的外交准则去讨论古代的战争性质。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网络上看到不少人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战争。其实得出这个结论的人,都是用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去要求古人,这是不公平的。
总体来说,唐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根本上来说是双方政治利益上的冲突。唐朝要维护宗藩体制的完整性,要保护自己的东北地区稳定,要对藩属国尽到宗主国的义务;而高句丽表面臣服唐朝,却屡次对唐朝的属国新罗和百济发动侵扰,并用修长城来表达自己的唐朝的敌意,想借此打消唐朝的出兵念头,任由自己在东北地区发展成为地区性霸主,进而能发展成能与唐朝分庭抗礼的政权。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是双方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地缘政治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把国家安全和发展放到领土的四周,去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衡量。国与国的关系,是一种空间利益关系。而高句丽以前曾是中原王朝的领土,唐朝以统一的中原王朝自居,肯定想继承原来强大的中原王朝的政治遗产,包括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如果高句丽位于中亚或者南亚地区,自古不是中国的领土,也不去破坏唐朝的宗藩体制,那么双方的战争很有可能不会爆发。
隋朝也好,唐朝也好,与高句丽的矛盾,都是此前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矛盾冲突的延续。在五胡乱华之时,高句丽利用中原王朝几百年的分裂,发展成为东北地区一个大国。当他成为一个地区性大国后,必然会有领土扩张的要求,与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原王朝早就积攒了不少矛盾。当一个国家想要扩张,另一个国家想要对其遏制,而双方又没和平解决的诚意,那么战争是必然的结局。
李世民在位时,高句丽是东北亚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唐朝东北的隐患。它位于唐朝和新罗、百济之间,如果任其发展,只能是阻隔新罗、百济与唐朝交往的通道。长此以往,弄不好新罗和百济会被高句丽吞并,或者至少成为高句丽的属国。这对唐朝的地缘政治来说,不啻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也是一个极大的挑衅。所以隋朝也好,唐朝也好,都会对高句丽不遗余力的打击。
隋和唐讨伐高句丽的不同点很多人对李世民讨伐高句丽比较支持,认为这是唐朝想收复汉朝故土的尝试;但对隋炀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原因,都以隋炀帝好大喜功而概之,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历史的态度,对杨广先生是极大的不公平。
1、隋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不否认有杨广好大喜功的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对于隋朝来说,结束了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所以他是不会允许自己的版图范围内还有反抗自己的力量存在。而当时的高句丽对隋朝确实有不敬的地方,也没有真正的臣服隋朝,所以杨广认为,隋朝这个大一统是不完美的。
其实杨广并不是想灭亡高句丽,他需要的仅仅是高句丽人的臣服就够了。虽然他发动了百万大军。并没有做太多的战争准备,而且出征时杨广直接告诉手下的将领们,如果高句丽人投降,要宽容优待,不可相逼。在杨广看来,这么多军队去征讨一个小国,必然是手到擒来的。然后让高句丽像新罗和百济一样,向隋朝称臣,成为隋朝实质上的藩国,就可以退兵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三十多万大军居然一败涂地,让他大大的丢了脸。
隋炀帝后来几次讨伐高句丽,更多的是想挽回面子,想重新在周边国家中树立自己的威信,用一场大胜去掩盖第一次失利的阴影,重新树立大隋的威风。也就是说,三次战争,杨广的动机都很单纯,这使得一次战争中,高句丽人提出求和,杨广就立马答应了,并且迅速撤兵。
2、李世民于杨广不同,他的目标要大得多。李世民汲取了杨广的教训,他是喊着“收复故土,拯救汉民”的口号去的,是想一举征服高句丽,最好是将其灭国,永除后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李世民不惜先把已渐渐倒向高句丽的百济给灭掉,也是为了除去高句丽潜在的后援。
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还有一个区别于隋朝的地方,那就是实施持续性的打击,不求一战而定,但求以消耗战去消耗高句丽的国力,达到一举消灭的目的。李世民知道高句丽经过隋朝连续四次的战争消耗后,国力已大大衰弱,大唐耗得起,高句丽一定耗不起。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战略方针,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高句丽从地图上抹去。
隋唐与高句丽战争对历史的影响在隋朝统一之前,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与中国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藩属关系,而是一种松散的册封关系。这种册封关系是建立在实力与利益的平衡之上的,是一种并不稳固的关系模式,形式大于内容。而隋唐都想以羁縻体制代替册封体制,建立一种更加稳固的宗藩关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正是高句丽之战,使得中原王朝的册封体制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高句丽在中原政权分裂的四百年中,由一个长白山边的小国,不断的侵吞汉人的土地,发展成辽东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他与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并无太大区别。不要认为只有匈奴人或者突厥人才有建立强大的帝国,威胁中原,高句丽人其实也有这样的想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来由辽东地区兴起的辽、金政权上找到相同的内容。,隋唐都不会允许东北亚出现一个地方霸权。
隋唐对高句丽连续的打击,使得高句丽最终灭亡,对唐朝和半岛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地缘关系格局。高句丽灭亡后,东北地区的威胁渐渐消失了,朝鲜半岛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得到了加强,东北地区的羁縻体制也建立起来了,唐朝的地缘安全也有了保证。
高句丽和百济先后被唐朝所灭,结束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为新罗统一半岛奠定了基础。高句丽的一部分人民被唐朝迁到关内,一部分进入新罗。而新罗趁机在半岛发展壮大,并和唐朝由友好的羁縻关系渐渐变成唐朝的威胁。,这都是高句丽灭亡数十年之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