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后代的首领鲧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办事很果断,刚愎自用。他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治好洪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着,咆哮着,势不可当。鲧来到黄河边上,一看到如此大的水,没有观察地形地势,就武断地让人挑土运石, 造堤筑坝,想把滔滔洪水挡住。黄河水遇到堤坝,更加凶猛揣急, 左冲右突。
结果,不但治水没有成功,灾情反而更加严重。九个春秋悄逝,鲧为了治水也是历经沧桑,费了不少心血,可是黄河之水仍然没被制服。那时尧已经很老了,而舜由于其德才 继承了帝位。舜十分关心百姓,一听说鲧治水不力,给百姓带来了 严重的灾难,就免去了鲧的官职,将他发落到羽山,随后又杀掉了他。
鲧虽死了,可黄河之灾依然没有减小,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 舜寝食不安,心情十分沉重,多次调查了解,想找一个能治水之人。在一次部落联盟会议上,舜问四岳“有谁能做治理水患的官?” 四岳答曰“伯禹担任司空(管理工程的官),治水患必能成功。”于是舜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黄河水患。
禹接了治水的任务,心情十分沉重。父亲因治水而刚刚被处死,自己治水若再不成功,后果不堪设想。禹和鲧不一样,他认为想干成一件事,光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所以他沉思很久后,向舜提出了请求,邀请契、后稷、皋陶三位氏族酋长共商治水大事。这三位酋长德高望重,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都有职务。
契是商族的始祖,担任掌管教化的司徒。后稷是周族的祖先,执掌农业生产的官职。皋陶是少昊帝后代,也十分精明能干,担任狱官。禹后来又邀请了益,益是秦国的祖先,他是掌管山林鸟兽的虞官。禹把大家邀到一起,共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禹和众位酋长认为应当采用疏导的办法将黄河水引走。
禹认为父亲鲧之所以治水失败,主要是采用了筑堤堵水,而不是疏导。于是禹亲自带领大家去勘察,什么地方险峻,什么地方较平缓,什么地方山势兀起,什么大河需疏通,他都一一做了标记,在勘测完水的走势之后,禹带领大家按着水的走势来治理黄河。他们根据地势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流走。
一次禹走到黄河中游(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县交界地),发现一座大山拦住去路。黄河之水在这里久久打旋,无处宣泄。禹果 断地命令从山中打开一条通道。当通道被打通后,被困已久的黄河水一泻千里,水声震耳欲聋,激起几米高的浪花。禹一看水如此畅通无阻,便把此地命名为龙门。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禹治水的功绩,将龙门称为禹门口。禹继续带领大家顺着水势走,突然发现另一座高山挡住了水道,大水又盘旋在此。他便命人将山凿开三道门,并分别命名为神门、鬼门、人门。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三门峡。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地治理了黄河。禹的足迹踏遍了黄河两岸,他集思广益,以身作则,在结婚第4天就告别了妻子,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整整13载。
据说有一次他在家门前经过,恰逢儿子出世啼哭不止,他也没进去看一眼。他为了天下人谋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吃苦耐劳,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而且他不一意孤行,虽才智过人,但凡事都和大家商讨。禹是治水功臣,在治水过程中,风餐露宿13年,每天都亲自参加劳动。
十几年的风吹日晒,他又黑又瘦,腰压弯了,就连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他穿的是粗劣的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饭食,住的是露天的大地。黄河之水被成功治理,百姓又安居乐业了。大禹的名字被万民称颂。当年他曾由于过度劳累靠在一棵柏树上休息,人们就把那柏树称为神柏,柏树所在的山峪被称为神柏峪。
附近还建了一座纪念大禹的神庙——大禹庙。后来这里形成了今天的大禹渡。在大禹渡附近有一个大禹留宿过的地方,被后人称为禹店村。禹治水成功,这一丰功伟绩及大禹的精神深深打动了舜。当初 舜任命禹时还有些犹豫,如今舜喜出望外,立即召来大禹,让他谈治水经验及治水中遇到的困难。
禹非常谦逊地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 的结果,接着又向舜详细说了治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大家又是 如何克服的。舜又一次被感动,欣慰地点了点头,又与禹谈了治国之道,认为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才。不久,舜召集了华夏部落联 盟的酋长们,决定为禹等臣子召开一次庆功大会。
会上为禹举行了 隆重的祭祀仪式,并给禹颁赐玄圭。玄圭是玉石琢磨而成,十分珍贵,受赐的人将它捧在手中,象征着丰功伟绩,应受人们尊敬。那次庆 功大会之后,人们就满怀敬意地把禹称为“大禹”了。舜日渐衰老后,就把帝位交给了禹。禹做了首领后,仍然十分勤勉。
历史又飞快地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怎样的?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