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即黄芪,是黄芪的一个别名,就跟黄芪又叫绵芪、绵黄芪一样,只是北芪记载较少,通常都是以黄芪称谓黄芪与北芪的区别。若非对黄芪有专门研究或与相关产品打交道的,真的很少有人知道。有说因为黄芪产地以东北、华北及西北为主,所以又称北芪。
如果不是看到这个问题,还真不知道北芪这个名字现在仍有应用,以前的一些中成药方剂现在仍沿用北芪的名字,处方中确名字是黄芪,例如人参北芪片,处方为人参、黄芪;北芪五加片,处方为黄芪、刺五加浸膏等等。虽然他们只是出现在药品名称里,却更加证实了北芪这个别名的存在。
黄芪作为补气之要药,应用特别广泛,素有“十药八芪”一说。现在好多地方都有栽种,以北方居多,除了药典收载的蒙古黄芪、膜荚黄芪两个基原外,从植物形态分还有其他品种,但均未提及北芪。我也查阅了部分文献,文献记载的也不是很多,凡出现北芪的皆为方剂,并注明北芪即黄芪。所以,我个人认为北芪与黄芪并无本质区别,只是一个称谓而已。
如果你有其他的信息和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黄芪和西洋参哪个补气效果好?
黄芪和西洋参哪个补气效果好?
我们先不说这两个药哪个好。假如你去中药房,问营业员,黄芪与西洋参哪个补气效果好。营业员若说黄芪好或者说西洋参好。那么,这说明,要么是那个营业员不懂中药,要么是那个药房的黄芪或西洋参库存积压量太多。否则,这俩药的孰好孰坏是下不了结论的。它们的可比性很小!因为
,黄芪与西洋参的性味归经就截然不同黄芪的性味归经是味甘,性温,归脾、肺经;而西洋参的性味归经是味苦微甘,性凉,归心、肺、肾经。
显然,它们在药性上是截然相反的。黄芪是温性;而西洋参是凉性的。仅这点醒目的差异就能够打消我们把它俩对比的念头了,更何况它们的归经还不同。归经不同至少提示我们的是它们作用病位的侧重点往往会有差异。
,黄芪与西洋参的功能主治也有差异一、黄芪的功效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脱毒生肌,利水消肿。
1.补气升阳是指
食物进入人体,被胃磨碎,然后再被脾转化成水谷精气。接着,脾把水谷精气向上运送给心肺,而胃把食物糟粕向下传导给小肠。这个过程就叫脾的升清,胃的泌浊。而若人有脾胃气虚了,那么,脾胃的升清泌浊功能自然减弱,人就会出现面黄,乏力,气短,食欲差,大便溏稀等症。这时,用黄芪,就有改善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的作用。
,黄芪不单有补脾胃气虚之功,还能补脾肺气虚之能。在肺收到脾运送过来的水谷精气时,它会把它们与从外界吸入的清气结合成宗气并灌注到心脉中以辅助心来行血。可一旦脾肺之气不足时,脾运送给肺的水谷精气少了,肺吸入清气的能力也弱了,这样推动血脉的宗气必然也不足了。于是,人又会出现气虚血滞的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症。这时,用黄芪来补充脾肺的气源,进而改善气虚血滞的相关症状。
还有,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并且气又能生血,人若气虚,往往又会伴有血虚,从而会有面色微黄,疲倦乏力之态。这时,用黄芪通过补气还能生血。
再有,黄芪能治中气下陷的器官脱垂,如子宫脱垂,脱肛,阴挺等以及气不摄血地崩漏便血,带下等症。
2.益卫固表
这里的卫指得是“卫气”,表指得是“肌表”。也就是说人体有种气叫卫气,它能护卫肌表,就好像一个卫士在守卫人的肌肤不受“外敌”(外邪)入侵。或者说人体的汗孔这扇“大门”是由卫气把控着的。并且卫气的体内“长官”又是肺。当卫气“失职”时,汗孔的大门就将失守,从而人就会出现自汗啊,盗汗啊等。这时用黄芪就能起到益卫气而固肌表的作用。
3.脱毒生肌是指
疮痈不溃或日久不敛往往是由气血不足所致。因而,用黄芪通过补气生血进而又能解决疮痈脱毒生肌的问题。
4.利水消肿有人可能不理解,黄芪归脾肺经,怎么还与利水有关系呢?其实,通调全身水道的脏器恰恰是肺,肺又被称之为“水之上源”。通常,肺不但能把津液与水谷精微向上宣发布散至皮表周身,还能把水液向下肃降给肾与膀胱。所以在肺气功能正常时,人体的水道也调达。否则,肺气不足,肺的肃降功能失常,人就会出现水液内停的水肿等症,这时,用黄芪就有利水消肿的作用。
以上,通过对黄芪四大功效的解读。我们黄芪的主要特点是温补,即通过补中气(脾胃之气)以及补肺气,进而改善因脾肺气虚而延伸出的各种症状。
二、西洋参的功效是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1.补气养阴是针对阴虚火旺的咳喘与咳痰并痰中带血,以及热病气阴两伤的烦倦等。
2清热生津是指津液不足的口燥咽干与口渴等。
很显然,西洋参的主要特点是凉补。并且它擅长于清热养阴,它的整体功效都是围绕“清热”两字而展开的。
黄芪是热性虽用途广泛(具体主治病症在文中画横线的黑体字中看),但它的禁忌也多。外感,食积,气滞以及阴虚火旺者都忌用黄芪;而西洋参是凉性,其用途相对黄芪而言虽有些单一,且外感,食积,气滞者同样不宜食用西洋参,但气阴两虚兼热者用西洋参却尤佳。由此可见,黄芪与西洋参从药性用途上各有所主,因而不能讲谁好谁坏,只能说谁更适合自己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