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棻(1833~1907),字芯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五年(1899)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
目录
- 1
- 2
- 3
- 4
- 5
李端棻(1833~1907),字芯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五年(1899)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
中文名李端棻
别名芯园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贵州省贵筑县
出生日期1833年
逝世日期1907
职业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
主要成就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
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
幼岁而孤,曾随叔父李朝仪赴京城求学,1889年秋季,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慧眼识拔考生梁启超,该生以“熔经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以为是“饱学宿儒”,李端棻非常欣赏,于是将他录取,榜上排名第八。后来,年仅16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见这位识才的主考官,才华横溢的梁启超给李端棻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后将堂妹李蕙仙许配予梁为妻。“自是颇纳启超议,娓娓道东西邦制度”(《清史稿》)。光绪二十二年(1896)疏请立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遍设学堂,并建藏书楼、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又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变法。百日维新期间,授礼部尚书。戊戌政变后,被充军新疆。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晚年归故里,死后葬于永乐乡。
李端棻为戊戌变法领袖人物、北京大学首倡者、贵阳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贵阳一中和贵阳市师范学校的创始人。官居一品,不仅是光绪皇帝的重要助手,也是大力倡导全国广办学校、推
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衡南县)人,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由叔父李朝仪教养成人。
1852年,李端棻补博士弟子员。
同治元年(1862),应顺天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以直言不讳著称,擢内阁学士,为大学士倭仁、尚书罗敦衍所器重。
同治十一年(1872)出任云南学政时,正当云南政局混乱,文教事业每况愈下,跋山涉水,足迹遍全省,认真考核各地生员,多方促进。不数年,云南的文教大有振兴。
因文学而受清同治、光绪两朝知遇,历任山西、广东、云南、四川及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及顺天乡试、会试总裁,全国会试副总裁。
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端棻主考广东乡试,十分赏识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梁启超,后迁任刑部侍郎、工部侍郎、仓场总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
策划变法
光绪十五年(1889)秋,衡阳籍内阁大学士李端棻为主考官典试广东乡试,福建王仁堪为同考官。此年为巳丑恩科,考生云集。作为主考官的李端棻见梁启超少年倜傥,俊秀儒雅,便格外留心。及至阅其文章,见其文熔经铸史,言辞犀利,气势沛然,与自己的心思颇有默契,便点为第八名,并亲率梁启超入京会考,考后多次约见。几经会晤,言谈中,李端棻见他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知其有忧国忧民、胸怀四方之志,久后必成大器,遂萌生联姻之意,慨而作媒,将自己堂妹——京兆尹李朝仪的千金李蕙仙相许配,成就了一桩好姻缘,李梁联姻一时传为佳话。
光绪十七年(1891),梁启超前往北京与李蕙仙完婚。梁启超初至北京,语言不通,贤妻教之以京腔,帮助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在京期间,梁启超与李端棻朝夕相处,每相聚之时,娓娓而谈“西学”,侃侃而论“维新”,师友相待,无话不谈。李端棻与梁启超的关系可谓情同父子。梁启超曾说“启超以光绪己丑受学贵筑李公,
李端棻墓位于贵阳市乌当区永乐乡水塘村大关口松山半阜上,1987年经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