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简介

李世济(1933年5月一2016年5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著名京剧旦角,著名京剧演员,女,广东梅县人,出生于苏州,成长于上海。中国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工青衣,宗程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京剧程派艺术私淑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获得者。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她的丈夫唐在炘是著名琴师。著名京剧前辈大师程砚秋的义女。2016年5月8日晚11点多,著名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的义女李世济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3岁。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李世济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苏州

出生日期1933年5月

逝世日期2016年5月8日

职业著名京剧演员

毕业院校上海第二医学院(肄业)

主要成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著名京剧旦角 国家一级演员

代表作品《刘三姐》《文姬归汉》《陈三两爬堂》

籍贯广东梅县松口镇

政党中国共产党

人物经历

2

自幼喜爱京剧,5岁学唱《女起解》,得到程砚秋、芙蓉草(即赵桐珊)的指教,12岁随程砚秋,学演青衣,(李世济认程砚秋为干爹,但始终未拜师)后向梅兰芳、王幼卿等问艺。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打下基础。1950年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肄业。1952年至1956年,组织李世济剧团,任团长兼主演。1956年至1979年,任北京京剧团主演参加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配戏、合作。1979年至1983年,任中国京剧院二团主演。1983年后,任中国京剧团一团副团长、团长。她曾多次出国参加访问演出。

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理事。2013年3月当选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

人物成就

3

1957年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1958年获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80年获文化部表演二等奖。

2011年第五届中国戏曲表演学会“终身成就奖”。

艺术特色

4

李世济通过舞台实践,从剧本到唱腔都力求出新,做到精益求精,按照自己的个人条件以及唐在盺的演奏风格,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传统程派的新风格,又对程派有所继承。她将程腔大众化,普及化,更能为当代观众所欣赏,给程腔增加了新的活力,被很多人冠以“新程派”的称谓。她的韵味醇厚,唱腔委婉圆润,情真意切,动听感人,善于细致刻画人物。许多观众包括许多青年观众也喜爱李世济的演出。

李世济可以说现代级的大师,在程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表演人物声情并茂,把剧中人物发挥的淋漓尽致。2011年荣获终身艺术成就奖。2008年10月10日荣获第七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

代表剧目

5

她擅演的剧目有《文姬归汉》、《锁麟囊》、《英台抗婚》、《梅妃》、《陈三两》、《武则天轶事》等及现代剧《党的女儿》、《南方来信》等。曾与马连良、裘盛戎合演过《杜鹃山》。独自主演过《刘三姐》,在低回婉转的程腔基础上,又增添了山歌的风格。曾编演过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

主要弟子

6

其弟子有王学勤、刘桂娟、李海燕、吕洋、卢杨、隋晓庆、张巨平、杨磊、张丽丽、李佩红、王耀星、等

程派真传

7

自幼受家庭影响,五岁登台演出《女起解》,十二岁幸得程砚秋艺术大师赏识,收为义女,开始攻学程派戏。她的程派技艺获得了“小程砚秋”的美称。一九七八年她到中国京剧院,致力于程派戏之整理加工,她请名剧作家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范钧宏修改《文姬归汉》、《碧玉簪》,又请杨毓珉修改《梅妃》,唐在炘为之再创新曲,一批程派戏又以新的姿态重现舞台。李世济对程派艺术的创新,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变化,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使观众为剧中人落难而叹息,为团圆而欢笑。她在《文姬归汉》中则删去了拖沓琐碎的场次,保留了原有的三大慢板精彩唱段,加强了别子、送子的情节,使原来的戏更能扣人心弦。《英台抗婚》是程师代表作;程师吸取越剧的特点,用“哭头”吊上下句式“散板”贯穿全剧。她整理时保留了各式“哭头”,加用“二黄慢板”、“二黄中板”替代过多的“散板”,以弥补某些不足。十多年她不懈怠的整理、修改、加工,终于获得了成功。

坎坷人生

8

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李世济1933年5月出生在书香门第,祖父曾是清朝官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她第一次接触了京剧,并从此结下一生的不解情缘。那时候,只有四五岁大的小世济总喜欢坐在八仙桌底下,偷看姨妈学《苏三起解》,日复一日,小姑娘非但不烦,反而不知不觉的全学会了,并可以流利自如地在台上演出。尽管被大人们认为是唱戏的坯子,她却不被允许真正的去学戏,因为在旧社会戏子被归为下九流的行当,所以爱好唱戏的小世济就这么一直在那张八仙桌下边听戏边“偷学艺”到一二岁。

与大师的父女情

1945年,12岁的时候,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李世济见到了程砚秋程大师。当时就有人说她“长得跟程大师很像,何不认做干女儿”,就是这么一句玩笑话,反被大师严肃对待了。第二天程先生就专程带着礼物来到了李世济上海的家,拜访了她的父母。大师的突然造访对于李世济这个戏迷之家而言,也算得上是天大的惊喜,对于程先生“简直是从心里头尊敬得不知道怎么好,大人

个人评价

9

对于李世济的评介,无非是拥崇她的一派,认为她的声音优美,反对的一派感觉她背离了先生的程式,把程派改的乱七八糟。

李世济确实是一个“叛逆者”,她大胆地改革了程派的声腔,以至于在八十年代初期,在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大受青睐的年代,确实吸引了大批观众。

她善于改革,初期改编了一批程派的剧目,迎合了许多观众的审美观,也遭到许多程派痴迷者的反对,统统这些都奠定了她遭到抨击的基础。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她更大胆的改革,随着那些默契的配角逐渐退出舞台,使得抨击的言语也逐渐增大。

活动年表

10

1960年之前

1945年,农历乙酉年程砚秋认李世济为干女

1952年,农历壬辰年李世济弃医从艺

1956年,农历丙申年李世济参加北京京剧团

1956年11月,农历丙申年张君秋加盟北京京剧团

1957年3月20日,农历丁酉年二月十九日中和戏院1957年3月20日演出

1957年12月16日,农历丁酉年十月廿五日北京市工人俱乐部1957年12月16日演出

1959年1月24日,农历戊戌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和戏院1959年1月24日演出

1959年3月8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廿九日吉祥戏院1959年3月8日演出

1959年7月15日,农历己亥年六月初十日长安大戏院1959年7月15日演出

1960~1969

1961年2月13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剧团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1962年3月5日,农历壬寅年正月廿九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

人物轶事

11

著名京剧大师李世济在北京逝世,其中她祖籍梅州的信息引起家乡文化界人士的关注。记者通过有关渠道获知,这位京剧大师的祖籍地为梅县区松口镇,而且出身名门世家,从高祖父到父辈或为文化人士或为政坛高官。

据熟悉梅州人文掌故的广州大学教授李尚行介绍,李世济出身松口仕宦名门,是清末民国松口籍先贤李维源的孙女。李维源,号菘圃,是松口镇郊人,清末民国年间长期在安徽为官,官至代理安徽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期获授中将,上世纪40年代后期逝世于上海。

记者查阅文献发现,李维源的祖父李海华是清朝道光年间举人,父亲李筱峰则在江苏为官。据《梅水诗丛》记载,李筱峰名光熙,以军功保升道员,为人孝顺,在扬州司马任上接母亲前来赡养。1875年母亲病逝,他亲自送母亲灵柩从上海海路归籍,不幸在南澳海上遭遇飓风。同船者皆跳小艇逃生,李光熙因不愿抛下其母灵柩逃生,遂与母棺木同沉,其同行儿女亦不敢离开,号泣左右,一家八口并没于海。嘉应州西阳籍举人

人物逝世

12

2016年5月8日晚11点多,著名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的义女李世济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3岁。]

2016年5月16日李世济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国家京剧院领导同仁,家属弟子梨园名家和群众参加,在音乐声中人们佩戴白花缓步进入吊唁厅鞠躬,白色玫瑰和粉色康乃馨的花圈挽联上写着,母亲大人一路走好,儿媳吴丹率女小淇小冷痛挽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