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颙简介

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周至人,明清之际哲学家,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蓉城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李颙在理学上的造诣,被称为“海内大儒”。李颙和眉县李柏、富平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李的著作,康熙、雍正年间均有刻本,光绪时补入《四书反身录》等篇。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李颙

别名字中孚,号二曲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陕西周至

出生日期1627

逝世日期1705

职业明清之际哲学家

信仰儒家关学

主要成就被誉为“海内大儒”

代表作品《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人物生平

2

李颙(1627~1705)明末清初人,字中孚,号二曲,又号土室病夫,二曲镇二曲堡人,父李可从,于崇祯十五年(1642),战亡于河南襄城。留下李和母亲彭氏,无片瓦寸土,度日艰难。彭氏决意教李颙从学,但无力供学,屡被塾师拒绝。李9岁入塾,只读过20天书,但李发愤自学,仅靠母亲纺织缝纫和李打柴换粮,杂以糠菜,维持生活。因之,面色如菜,人称李菜。李颙在挖菜拾柴的空闲,也手不释卷。县内藏书之家,渐知李家贫力学,便任其翻问。李随阅随还,数载之间,披览群书,写出了《二十一史纠谬》等笔记体习作,大约30岁时,认为这不是切己之学,非儒家正脉.便把这些著作烧掉了。从此.潜心于宋明理学。康熙九年(1670),李在母亲3年丧服期满后,去河南襄城,为父亲“招魂”。常州知府骆钟麟,派人迎请李讲学。常州的士绅名儒争相听讲。后来骆钟麟把李讲学的内容汇集起来,名为《匡时要务》。李又在武进、无锡、江阴、靖江和宜兴等地讲学,所讲

清史记载

3

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

李颙,字中孚,盩厔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水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关中士子多宗之。父可从,为明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寇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随征讨贼。临行,抉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子善教吾儿矣。”遂行。兵败,死之。颙母葬其齿,曰“齿冢”。时颙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节义以督之,颙亦事母孝。饥寒清苦,无所凭藉,而自拔流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有餽遗者,虽十反不受。或曰“交道接礼,孟子不却。”颙曰“我辈百不能学孟子,即此一事不守孟子家法,正自无害。”

先是颙闻父丧,欲之襄城求遗骸,以母老不可一日离,乃止。既丁母忧,庐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觅遗骸,不得,服斩衰昼夜哭。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於战场,名之曰“义林”。常州知府骆锺麟尝师事颙,谓祠未能旦夕竣,请南下谒道南书院,且讲学以慰学者之望,颙赴之,凡讲於无锡,於江阴,於靖江

个人成就

4

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清廷屡以博学鸿词徵召,以绝食坚拒得免。为学主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以为“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实,极便初学”;“陆之教人,一洗支离锢蔽之陋,在儒者中最为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张兼取其长。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同顾炎武反复辩论“体用”问题,提出“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的见解,将“格物致知”的“物”扩充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力主自由讲学,与清廷钳制思想政策对立。所著有《四书反身录》、《二曲集》等。

青年时代的李顒,读书涉猎广泛,凡经史子集、百家释道,无不阅览,熟读深思。按当时习俗,读书就是为了应举,而应举唯有读四书,习八股即可。李顒却博览群书,不为世俗舆论所动,既无家学,又无师承,全靠自学磨练,终于三十而立,卓然成为清初著名学者,自成一家,闻名关中。连当时全国著名大学者顾

学术思想

5

明道存心以为本,经世宰物以为用

李颙主张“明体适用”,即“明道存心以为本,经世宰物以为用”。他所说的“明体”,指的是弄通理论问题,就是要精心研习程、朱、陆、王的心理之学,取舍其间,明道存心。他所说的“适用”,是指要学会经济实学如礼、乐、兵、刑,赋役弄屯,乃至外国水法等等,并且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不可须臾分离。

李颙提倡“悔过自新”。他认为人性本善,因物欲蒙蔽而走上歧途甚至罪恶道路。自古以来,学者名儒的理论车载斗量,但都未提出过“悔过自新”四字。他指出六经四书,都是讲的“悔过自新”的道理,只要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百姓,都能按这个道理去做,则可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明学术、正人心”,是李颙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今日之计,惟在明学术。学术明,则人才兴;人才兴,则风俗正而治化翔洽矣”。他说“夫天下之大根本,莫过于人心;天下之大肯綮,莫过于提醒天下之人心。然欲醒人心,惟在明学术。此在今日,为

墓地遗址

6

李颙三十岁已是“学行兼备,闻名四海之内”的学者,四十岁以后,开始了他长久不懈的讲学生涯。先后在关中书院、同州、华县、常州明伦堂、无锡、江阴、靖江等地讲学,听者环拥拱听,问道者络绎不绝。

李颙在教育上主张“明体适用”,即明道存心以为本,经世宰物以为用。理学经济原相表里进呈理学书,而不进呈经济学则有体无用,是有理而无表,非所以明体适用,内圣而外王也”。所以“明体”多指道德修养的理论问题,就是要精心研习程、朱、陆、王的心理之学,取舍其间,明道存心。“适用”就是要学会经济实学如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及外国水法等。明体适用必须紧密联系,不可分离。他说“明体而不适用便是腐儒;适用而不明体便是霸儒”。李颙的“明体适用”成为一家之言,闻名海内是宋明理学家所没有的。

李颙一生清贫廉直,顾惜名节,屡拒朝廷征召,誓不仕清。康熙皇帝多次下召,他以年老体衰有病行动不便为借口拒不召见。康熙深知其望重志坚,难以相强,亲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