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隋简介

路随(776年—835年8月16日),又称路隋,字南式。阳平(今山东莘县)人。唐朝中期宰相,副元帅判官路泌之子。路随于唐德宗时举明经,授润州录事参军。元和五年(810年),擢左补阙、史馆修撰,累迁司勋员外郎。穆宗即位,迁翰林侍讲学士,拜谏议大夫。唐敬宗朝,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文宗即位,擢翰林承旨,转兵部侍郎,知制诰。太和二年(828年),拜同平章事、监修国史。累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郑注排挤,出任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浙西道观察使等职。赴任途中病卒,年六十。册赠太保,谥号“贞”。路随有学识气量,为谏官能直言,以鲠亮著称于世。曾监修《宪、穆二朝实录》,与韦处厚合撰《六经法言》,自撰《平淮西记》,今皆佚。

目录

  • 1
  • 2
  • 3
  • 4
  • 5

基本资料

1

本名路随

字号字南式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时间776年

去世时间835年8月16日

籍贯阳平

官职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追赠太保

谥号贞

人物生平

2

路随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祖上阳平人氏。高祖路节为唐高宗兄越王李贞府东阁史祭酒。曾祖路惟恕,官至睦州刺史;祖父路俊之,官终太子通事舍人;父亲路泌,任副元帅判官、检校户部郎中兼御史中丞。

唐德宗贞元(785年—805年)年间,路随举明经,授润州(今江苏镇江)参军事,为镇海军节度使李锜所制。李锜想羞辱路随,让路随知市事,路随怡然坐在市中监督事务。东都洛阳留守韦夏卿闻之,被路随感动,邀他入东都幕府,路随名声更大了。

唐宪宗在位时,吐蕃不时提议求和。路随五次上表宪宗请求修好,还上表给宰相;宰相裴垍和李藩都为他说话。和吐蕃最终议和后,元和五年(810年),应宪宗要求,吐蕃送还路泌及其同僚判官郑叔矩的棺材、墓石和手书。宪宗追赠路泌绛州刺史,用公费安葬,累赠至太子太保。

路随为父服丧,丧期满后,任左补阙。一次宰相李绛建议宪宗多听取谏官们的意见,宪宗举了路随和韦处厚的例子,说自己常听他们的话。路随

人物评价

3

李昂①性禀中庸,气含大雅。身无择行,学不为人。敏识周通,宏才恢博。挺然仁者之勇,蔚为君子之儒。祗事穆宗,侍经内殿,敷尧舜之大典,畅周孔之遗风。雅言玉音,奥义冰释,润色王度,发挥圣聪。出入禁闼,践履华贯,位弥高而惟谨,任愈重而滋恭。逮及先朝,复参密命。雍容侍从,早已赋於甘泉;左右便蕃,未尝言及温树。周旋九载,始终一心,直道匪躬,谠言盈耳。每访谟猷之指,用陈裨益之诚,出不忘於诡辞,退必闻於削藁。器可经国,忠能致君,迹其公正之方,用升毗倚之任。②卿学贯六经,究《春秋》之微旨;业精五典,得简册之精华。编年纪述於皇猷,记事备陈於王业,垂尧言而可法,彰禹绩而有光。极思尽诚,宣我祖德,阅览之际,虔感弥深。

刘昫①随有学行大度,为谏官能直言,在内廷匡益。自宝历初为承旨学士,即参大政矣。后十五年在相位。宗闵、德裕朋党交兴,攘臂于其间;李训、郑注始终奸诈,接武于其后。而随藏器韬光,隆污一致,可谓得君子中庸而常

亲属成员

4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路随为西汉名将路博德之后。路博德的远代子孙路嘉,在晋朝任安东太守。路嘉的孙子路藻,生有二子路纂、路建。而路随为另一分支、越王府东阁史祭酒路节的后代。路节生路惟恕,仕唐为睦州刺史,为路随的曾祖父。

表格参考资料

史料记载

5

《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九》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二·列传第六十七》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