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良简介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王佐良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上虞

出生日期1916-02-12

逝世日期1995-01-19

职业诗人、翻译家、教授

毕业院校西南联合大学

代表作品《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

个人简介

2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生平概述

3

1916年2月12日生于浙江上虞县。

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

1928年入武昌文华中学学习。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校迁往云南昆明,即西南联大。

1939年-1946年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教员、讲师。

1946年秋回到北京,任清华大学讲师。

1947年秋考取庚款公费留学,入英国牛津大学,成为茂登学院研究生,师从英国文艺复兴学者威尔逊教授,获B.LITT学位。

1949年9月回到北京。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直至1995年去世。

学术兼职

4

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著作

5

《雷雨》(曹禺著)(英译版)译者王佐良,巴恩斯(A.C.Barnes)外文出版社,1958

《约翰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学位论文)王佐良,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出版社,1975

《美国短篇小说选》主编王佐良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英国文学论文集》王佐良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

《英国诗文选译集》译者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英语文体学论文集》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

《英国文学名著选注》主编王佐良商务印书馆,1983

《中外文学之间》王佐良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

《彭斯选集》译者王佐良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论契合》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苏格兰诗选》王佐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照澜集》王佐良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风格和风格的背后》王佐良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英语文体学引论》主编王佐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英语诗选》主编王佐良译文出版社,198

获奖情况

6

1988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获“北京市首届哲社与政策研究成果荣誉奖”

1990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获“全国比较文学荣誉奖”1991年,《英语文体学引论》(与丁往道合著)获“北京市第二届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2年,《英语文体学引论》(与丁往道合著)获“第二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优秀奖”

1992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获“教委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奖”

1994年,《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获“北京市第三届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5年,《英国诗史》获“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5年,《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与周珏良联合主编)获“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第二届优秀学术专著奖特等奖”

1995年,《欧洲文化入门》(与祝珏、李品伟、高厚堃合编)获“国家教委第三届高校优等教材奖一等奖”

1998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与何其莘联合主编)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

1999

人生小评

7

王佐良先生学生时期就写诗,并有英文诗发表,又有中篇小说《昆明居》为世人所知。五十年代起以双向翻译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研究,把中国戏剧文学名著《雷雨》等作品译成英文,把英诗多种移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研究英国文学的中英文论著,以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诗歌两个领域为主。集诗人、翻译家、研究工作者于一身而各有成就。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做过回忆和论述。

人物评价

8

在人们的心目中,王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他的这些成就无疑值得尊敬,不过,从我与王佐良交往的切身感受中,觉得他更令人怀念和尊敬的,乃是他待人处世那份难能可贵的真诚。

①正统教育,不守成规

 1980年春《译林》创刊后不久,我慕名找到王佐良想请他出任编委。起初以为,他出身牛津大学,又长期从事英国古典文学研究,对于《译林》以介绍外国健康的通俗文学为主未必会支持,他坦言,不能以自己的爱好要求别人。“文革”害得许多人都不看书了,多登一些好看的通俗文学,能把人们吸引过来看书,这就了不起。他答应当编委,但有个要求,希望刊物也刊登一些外国诗歌。在后来的办刊实践中,我努力照他的话去做。1986年秋,我突然收到他的一封信,说他虽然不大看足球比赛,但读了《译林》上介绍法国球星普拉蒂尼的人物传记,增加了许多足球知识,文章也有趣,希望多登类似作品。这充分表明他的思想一点也不守旧。

②治学严谨,不容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