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求实简介

李求实(1903年—1931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从小跟着父亲念书,小学毕业后越级考上武昌高等商业学校。湖北武昌人。1919年“五四”运动时,参加武汉学生大示威游行,积极投入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的活动。参与组织领导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1925年与萧楚女等一起组织河南书店,发行《中国青年》,扩大宣传,并成立了"河南青年协社"。1927年在共青团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宣传部长。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工作,并担任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上海办事处负责人。1931年在上海被捕牺牲。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李求实

别名名李国玮,字北平,笔名李伟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夏县金口

出生日期1903年

逝世日期1931年

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

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简介

2

李求实(1903—1931),原名李国玮,字北平,笔名李伟森,文人、报人、共产党员。1903年8月生于江夏县金口(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

李求实自幼喜爱文艺,早在1922年就在《晨报》、《民国日报》,发表译作。他能文好诗,在河南工作时以诗文抒发革命情怀。

到年底又恢复为《上海报》。交通员先后被敌人捕去十多人,卖报人被捕有几十人。报纸在夹缝中生存。同志们在他的领导下坚持出版到1930年8月。后来党中央决定《上海报》同党的机关报《红旗》合并为《红旗日报》,李求实主编《红旗日报》的副刊《实话报》,还协助全国总工会创办了《工人日报》。

李求实在办《上海报》时,又翻译了《动荡中的新俄农村》,还编辑了《俄国革命画史》。在当时没有新闻出版自由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刻印、藏匿铜版均有极大的困难,在他努力下,画册终于印成了,并巧妙地通过敌人的检查,发行到工人之中。

1930年3月,左翼作家联盟正式

人物经历

3

李求实1903年出生。湖北武昌人。原名李国玮,乳名伟生,笔名李伟森,字北平。

1911年进入武昌高等小学。后考取高等商业专科学校。期间,参加挥代英等创办的互助社。

1919年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参加学生运动,后参加利群书社。

1920年初到黄破栏山正谊小学教书。9月随悸代英到皖南宣城第四师范学校附读。不久到湖北黄冈八斗湾竣新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在农村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

1921年7月出席早期共产党组织性质的共存社成立大会。同年秋随恽代英到四川泸州联合师范学校附读,改名李求实。同年取得武汉大学学籍,并创办和主编《日日新闻》,以记者身份进行工运宣传鼓动工作。同年起,在《晨报》、《民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译作,翻译契诃夫等人的小说,并创作进步小说及剧本。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武汉主办《日日新闻》。

1922年12月至1923年1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北临时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1923年参加领导二

文艺之路

4

1903年8月,李求实生于武昌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家庭。武汉地处九省通衢,是水路交通要道。当时西方先进的文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纷纷传入中国,从上海、北京传到武汉。少年求实如饥似渴地学习先进文化。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他参加了恽代英领导的“互助社”的革命活。

随着“五四”运动的壮大,求实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和中国的希望,立志要在实践中改革社会。他积极投入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的活动,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新生活促使求实决心与旧社会、旧礼教、旧家庭决裂。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求实留下一封长信,悄然出走,到黄陂县木兰川余家大湾正谊小学教书。

1922年求实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并在武汉主办《日日新闻》。1924年的一个仲夏之夜,求实和吴华梓等几个青年人远赴苏联深造,到达莫斯科后,求实进入东方大学学习。求实在中国班担任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和罗亦农、王若飞、王一飞等同志领导中国班的工作。

李求实自

参与革命

5

1919年“五四”运动时,李求实在恽代英的领导下,和同学们一起上街讲演,宣传抵制日货,严惩卖国贼,散发传单,鼓动商人罢市,并参加武汉学生大示威游行。不久,积极投入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的活动。到宣城四师后,他又在恽代英支持下,团结其他进步学生在校内组织“觉社”、“爱智社”、“互治学会”、“新少年社”等团体,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每周评论》、《白话书信》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马克思主义在宣城的传播,特别是在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中,促进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宣城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恽代英、李求实以及后来肖楚女的影响下,宣城四师聚集了一批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宣城四师师生中,诞生了宣城最早的一批共产党人。

由于恽代英、李求实等进步知识分子在宣城期间的一系列活动,触犯了地方反动势力的利益,他们处处排挤和攻击恽代英,联

逮捕牺牲

6

二七惨案后,遭军阀政府通缉,奉命转到安源工作,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安源地委委员、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文书股股长,主编《安源月刊》、《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纪念册》等。1923年8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年底调上海团中央宣传部工作,任《中国青年》编辑。这一时期,完成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史》、《俄国农民与革命》等译作。

1924年,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任中共支部委员和团支部书记。1925年“五卅”运动前夕归国,在上海共青团中央工作,参与上海“五卅”运动中的青年领导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曾发表《评胡适之的“新花样”》一文。同年秋调开封任中共豫陕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共青团豫陕区执行委员会书记。1926年春到广州任共青团两广区执行委员会宣传部长,创办并主编《少年先锋》,并在《中国青年》连续发表《我们的功罪——斥醒狮派诸领袖》、《国家主义派的“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