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型伟简介

吕型伟(1918~2012.07.17),男,浙江新昌人,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师范学院毕业。著名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原上海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原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研究教育理论,著有《为了未来—我的教育观》《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等,主编有《上海普通教育史》《上海教育》丛书、《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丛书、《中华美德五千年》《世界美德五千年》等。吕型伟亲历了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教育,参与了新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被称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活化石”。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吕型伟

外文名LvXingWei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新昌

出生日期1918年

逝世日期2012年7月17日

职业教育工作者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师范学院

主要成就亚太地区普教专家 获第二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获“宋庆龄樟树奖”、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 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上海市教育机关优秀共产党员 上海市离休干部先进个人

代表作品lvxingei

拼音

人物生平

2

吕型伟1918年出生在浙江省新昌县羽林街道藕岸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早逝,靠母亲一人维持生计。8岁那年,母亲将他送到村旁一所私塾读书。小学毕业时,吕型伟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新昌中学,1935年初中毕业。在“教育救国”的口号影响下,17岁的吕型伟只身跑到东茗乡白岩村偏僻的山沟,在一座破庙里办起了当地有史以来第一所学校。他跑家串户动员学生上学,最终招到81名学生,小的六七岁,大的18岁,语文、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等都是他一个人教。1937年,吕型伟考上杭州师范学校公费生,后又考取浙江大学师范学院。他不断地求学,直到1946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省吾中学。

建国后,吕型伟历任上海市东中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他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研究教育理论,著有《为了未

逝世

3

2012年7月17日11时32分,吕型伟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5岁。

2012年7月22日上午10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教育家,原上海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上海市教卫机关离休干部吕型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严隽琪,上海市政协主席冯国勤,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定华,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钱景林,老同志杨堤、罗世谦等送了花圈。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上海副市长沈晓明、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老同志陈铁迪等前往送别。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悼念厅庄严肃穆,大厅悬挂着巨幅挽联“长歌当哭,人云不云,常谈不谈,吾侪每读妙言想晚翠;青史可仰,道听弗听,途说弗说,后学誓怀遗教振金声”,概括了吕老一生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与坚持。

英才奖

4

2000年,吕型伟提议并捐款1万元在新昌中学建“师恩亭”,同年起,又在新昌中学设“吕型伟英才奖”,每年从其离休金中拿出至少1万元奖励当年新昌中学的优秀毕业生。

思想研究室

5

在全国教育界同行隆重庆祝第28届教师节之际,为了缅怀吕型伟先生为上海基础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进一步弘扬吕老先生“一生与教育有缘”的敬业奉献精神,2012年9月9日上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杨浦区人民政府在上海市东中学举行吕型伟图书室暨吕型伟教育思想研究室揭牌仪式。

吕型伟先生是在全国教育界有广泛影响,并为上海基础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著名教育家。在吕老先生的母校--市东中学,举行吕型伟图书室、吕型伟教育思想研究室揭牌仪式,这标志着上海教育界继承吕老教育思想,进一步弘扬吕老一生奉献教育事业的新的起点;也标志着上海基础教育同行学习吕老教育思想、研究吕老敬奉教育精神、推广吕老倡导教育改革思路的新的启程。

教育人生

6

传奇的教育人生

吕型伟常语出惊人,他常说“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否则怎么出思想、出人才?”

1918年,吕型伟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大明市镇藕岸村,父亲早早去世,靠母亲一人维持生计。但这位乡下母亲却非常有眼光、有见识,她咬紧牙关也要供孩子读书。

8岁,吕型伟入小学;13岁,考取了浙江省新昌中学。他从小就喜欢阅读,读中学时,校长见他喜欢读书,干脆就把学校图书馆交其管理。于是,他几乎是在图书馆里度过了自己的中学生涯。

“那时,我们不想考高中,我们想到苏联去,1935年看到邹韬奋写的《萍踪寄语》,我一看,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好地方,三个人说好了,找个工作筹点钱,从新昌步行到苏联去。于是我去办了一个小学,那时我17岁。”

17岁的吕型伟才初中毕业,就只身一人来到白岩村的山沟里,经过挨家挨户地上门宣传,居然招到了81个学生,借了一座破庙作校舍,办起了白岩小学。学生最小6岁,最大的18岁,比吕型伟这个当老师的还

教育主张

7

上世纪50年代提出创办工读学校。

1978年,在上海重建青少年科技指导站。

1979年,针对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弊病,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在上海办起七八十所职校。

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南汇等郊区县开展农村教育改革探索,提出“农(业)科(学)教(育)统筹,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结合”的观点,被中央接受。

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健身体育,反对单纯的竞技体育。

1984年,为了配合课程改革,为上海争取了高考自主权。

1984年,建议把“三个面向”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推向全国。

从1985年始,探索面向21世纪的教育模式,逐步在全国18个省市建立了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开展实验近20年。

1991年,提出了弘扬传统美德的口号。

人物成就

8

“活化石”吕型伟

人称当代基础教育“活化石”的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虽然早就离休了,但他仍一直活跃在中国基础教育的阵地上,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在思考着中国基础教育的何去何从。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在上海一座普通居民楼的一套三居室——吕老的家中,这位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诙谐可爱的教育大家向记者侃侃而谈他对当前教育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信息技术和脑科学最前沿

◆我是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

◆未来的教育模式将建立在信息技术和脑科学基础上

◆21世纪教育的目标就是使“脑矿”得到充分开发

问听说您从小就喜欢观察和研究蚂蚁,后来又喜欢研究猴子,请问研究动物和研究人有什么联系吗?您长期研究的主要成果是什么?

答我从小喜欢研究蚂蚁,后来从事教育工作,就开始观察和研究人的特性了。蚂蚁不能与人相提并论,但蚂蚁很聪明,它同人类一样,是一种组织严密的社会化动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研究对象就是自称为万物之灵但又未脱动物共性的人。人类一贯

教育理念

9

1978年,针对凯洛夫教学论中不全面的“双基”观点,提出“加强基础,发展智能,提高素质”。

1979年,针对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弊病,提出“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主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高中阶段合理分流”。

1983年,针对以往仅仅通过课堂教学与课本来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改革第一渠道,发展第二渠道,创建两个渠道并重的教学体系”,提出把信息技术的传递放在与课堂教学并重的地位,并引发了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后来“第二课堂”被普遍使用。

20世纪80年代,针对农村学校严重的流生率和农村发展迟缓问题,在上海的南汇等地开展农村教育改革,提出了农科教统筹,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结合的观点。后在全国广为传播。

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在上海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后来全国各地都建立了省市一级的教育研究所。目前仍在呼吁中国要建立教育科学院。

1984年,为了配合课程改革,为上海争取了高考自主权。质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