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涵(1916.07.23~2011.09.26),江苏连云港人,艺术教育家,版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二届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彦涵版画集》《彦涵画辑》《彦池插图木刻选集》等。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 7
彦涵(1916.07.23~2011.09.26),江苏连云港人,艺术教育家,版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美协第二届理事、第三届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著有《彦涵版画集》《彦涵画辑》《彦池插图木刻选集》等。
中文名彦涵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连云港
出生日期1916年7月23日
逝世日期2011年9月26日
职业艺术教育家 版画家
毕业院校延安鲁艺美术系
主要成就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美术副组长
代表作品《胜利渡长江》《奇袭阳明堡机场》等
彦涵(1916.07.23~2011.09.26),男,原名刘宝森,著名艺术教育家、版画家。
1935年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8年毕业于延安鲁艺美术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赴太行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八路军中,从事木刻艺术创作,并在晋东南鲁艺分校任教。
1943年至1949年先后任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华北大学美术科教员。
曾任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美术组副组长,并创作《胜利渡长江》浮雕设计图画。
2011年9月26日晚10时5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徒步11天走到延安
从上中学时起,彦涵就开始组织学潮,反对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不抵抗政策。虽然他的学习名列前茅,但仍被学校开除。1935年,在舅舅的帮助下,喜欢美术的彦涵进入了国立杭州艺专学习绘画。这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艺术学府,尤以美术教育闻名于世。
1937年,正当彦涵在艺专读完预科三年级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开始
1941年,被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授予版画一等奖。
1952年,中央文化部授予新年画创作“二等奖”。
1952-1984年,先后荣获美术创作多次奖项。
1974年-1984年,先后四次获文学与版画创作的“荣誉奖”、“优秀奖”、“铜质桨章”。
1985年,北京市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授予“表彰证书”。
1991年,中国美协和版画协会授予“杰出贡献奖”。
1994年,“彦涵美术馆”在他的家乡江苏省连云港市建立。
2001年,中国文联和美协授予“金彩奖、成就奖”。
2003年,文化部授予“造型艺术成就奖”。
2004年,被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2005年7月,中国美术馆举办《彦涵艺术研究展--90岁回顾》,随后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炎黄艺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深圳大学展览馆、南京美术馆展出了《彦涵艺术研究展》。
曾于国内举行20多次个人国画、油画、版画展览。曾于法、德
在中国当代美术史特别是木刻艺术史上,有一个人们很熟悉的名字就是彦涵。这位享誉海内外、年逾耄耋的人民画家,正和其心心相印60载的战友、夫人白炎一起,携手共度安乐的晚年。半个多世纪以来,两位来自延安的“老八路”,面对战争死亡之险、政治迫害之难、罹患重病之灾,两人始终相爱、相知、相守。不管命运把他们抛到哪里,在两张饱经磨难的脸上,始终流露着被亲情浸润过的泰然神情。他们的坎坷经历,充满着传奇色彩……
太行山区战友喜结良缘
1939年,正是敌后抗日最艰苦的时期。在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临时驻地——山西潞城县北村,鲁艺木刻团团员彦涵与住在隔壁窑洞的中共北方局女资料员白炎相识了。在那战火连天的年月,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出纯洁的爱情火花,彼此坦诚地介绍了自己的身世。
时年23岁的彦涵,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富安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被迫屡屡辍学,后来在舅舅的资助下,考进了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预科班,先后师
《封门》
《交河故城》《山山水水》
《悬流》
《四嫂子》
《不让敌人抢走粮食》
《狼牙山五壮士》
《落日归帆》
《嫂子》
(鲁迅《日光》)
《天山牧歌》(80×70cm)
《生命卫士》(80×80cm)
《当敌人搜山的时候》(80×80cm)
《诉苦》(14.5×20cm;1947年)
《向封建堡垒进军》(套色木刻;1947年)
《豆选》(1948年)
《胜利渡长江》(1953)
《老羊倌》(50×43cm;1957年)
《青春舞曲》又名力之美
《长城》(套色木刻;1985年)
《山水》(68×53cm;款识神州书画院惠存;钤印彦(白)
《行书》
《八路军东渡黄河》(1957年)《山洞战斗》(1957年)
《以水代兵》(1957年)
《池塘春色》(1983年)
《天目》(1998年)
《曲柱》(2004年)
《崩裂》(2004年)
《迸裂》(2005年)
《升腾》(84×68cm;2006年)
《火焰山》(80×67cm)
《如意飞翔》(80×6
1.因为我经历的几个历史时期,沧桑巨变,而且我也投身于这个革命行动中,作为这样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讲和我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必然的关系。这样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我就反映时代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变化,人民的苦难斗争和他的梦想,成为我创作的主题思想。
2.提起版画的问题说来话长。我原来在杭州艺专学生时代,我学的是油画和国画,学了好几年。我1938年参加革命的时候,到了延安以后,没有油画和国画的条件。本来我不画了,因为在那个年代,我要到前方去,革命的需要,你会画画,那你就刻吧。这样就拿起了木刻刀。那时候搞的不是什么艺术品,报纸、刊物、书籍里面的插图就这样刻起来的。那时我也没想到木刻是艺术。没那个想法,就是工作需要,革命需要。尤其在前方,我也没把自想过要当什么艺术家,我能够活着看到胜利就不错了。是这样子搞起来的。后来(木刻艺术)才发展起来的。
3.当时我刻木刻,我学的是西洋的油画,那刻出来的木刻,又是鲁迅介
中国网评价
60多年来(截至2011年),彦涵曾创作了大量版画、中国画、油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重要美展、版画展,曾在国内举办过20多次个展。多次荣获文学插图与版画创作的“荣誉奖”“优秀奖”“铜质奖章”等,其作品《烈士颂》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
作为革命战士的一分子,彦涵笔下的很多作品都有如革命的进行曲和史诗,描写现实的斗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综合了表现主义的手法和中国传统木刻的营养,进行新的创造,产生独到的效果。这幅版画极力营造悲苦无奈的气氛,诉苦者处于画面中心,在痛斥压迫者的欺凌,说到痛处,他掩面哭泣,和他同命相怜的听者也黯然神伤。画家以纤细肯定的刀法刻画出暗影中虚弱蜷缩的人物,带有速写式直感。诉苦的人则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刻画,线条结实有力,极富情绪化和震撼力。
彦涵无论用平刀在椴木板面刮划戗凿的印痕,还是在宣纸上纵横组合的淋漓水色点线墨块,抑或笔点刀刮推敲而就于油画布的朦胧明丽的色调造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