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涤非(1906-1991),江西临川人。1930年于清华大学毕业,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去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新时期,萧先生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培养了我国古典文学专业的首批五名硕士和两名博士,指导美国高级进修生。他的有些老学生称他为“20世纪的杜甫”,美、日等国学者以之为“汉学伟人”。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萧涤非(1906-1991),江西临川人。1930年于清华大学毕业,1933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到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时期去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回山东大学,历任中文系主任、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过项怀诚等一大批国之栋梁。新时期,萧先生在耄耋之年以多病之躯,仍致力于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培养了我国古典文学专业的首批五名硕士和两名博士,指导美国高级进修生。他的有些老学生称他为“20世纪的杜甫”,美、日等国学者以之为“汉学伟人”。
中文名萧涤非
别名原名忠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临川湖南乡茶溪村
出生日期1906年
逝世日期1991年
职业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中文系
代表作品《杜甫全集校注》主编、《文史哲》编委
萧涤非先生执教山大47载,曾兼山东大学副教务长、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古籍所副所长、《文史哲》编委会副主委、校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等,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一任会长,山东省人大代表,第四届省文联副主席等。逝世前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杜甫全集校注》主编、《文史哲》编委,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民盟中央文化委委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山东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省诗词学会、省陶行知研究会、齐鲁书社、联合周报顾问等。曾获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被收入《世界名人录》、《国际卓越人物录》等国外权威传记。自1990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研究》、《杜甫诗选注》、《读诗三札记》、《解放集》、《乐府诗词论书薮》,与游国恩等主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教科书,以及整理校点《皮子文薮》等,另有多部末刊稿和散见于各报刊的文章。在杜甫、乐府、文学史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被誉为卓越学者、一代宗师、乐府及唐诗研究的权威人士。
萧先生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讲课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引经据典,脱口而出,联系实际,巧妙自然。特别是讲杜诗,联系到抗日战争时期饱受的颠沛流离之苦,情深意切,热泪滚滚,不能自已。可见他的切身经历,也促使他更深入地研究杜甫,成为这方面的权威。他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主要论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诗选注》、《乐府诗论薮》、《杜甫研究》等,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杜甫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
《解放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
《杜甫诗选注》(唐)杜甫著,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998
《乐府诗词论薮》济南齐鲁书社1985
《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撰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萧涤非、刘乃昌主编,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
《杜甫及其作品选》刘开扬、萧涤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萧涤非说乐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萧涤非(1907年-1991年)原名忠临,江西临川湖南乡茶溪村人。著名中国文学史家、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家境贫寒,过早地失去了父母。曾在村上三益小学读书,后随哥哥辗转于外地,先后在开封留美预备学校、南昌心远中学、南京江苏省立一中读书。他十分聪明,又勤奋好学,在伯父和叔父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192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即中央大学)。因慕梁启超之名,遂入清华大学中文系。
在清华大学,萧涤非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学习全优,而且是一名体育健将。他创造的11秒1的清华大学百米纪录,一直保持到解放后。他还是清华大学足球队的主力、队长,曾获得过华北足球大赛的冠军。当时北平报纸的体育消息中,常有他的名字。1930年,萧涤非以4年平均在80分以上的优异成绩,免试进入清华研究院。在清华研究院,萧涤非得到著名汉乐府学家黄节先生的指导。3年学习成绩全部为上、上、上,超、超、超,因成绩最优,清华的
父亲在一次校庆大会发言中,谈到闻一多、老舍、华罗庚诸先生无师自通时,曾不无自豪地说“谈到我自己,也有那么个劲,走自己的路!”
父亲原名忠临。1907年1月11日,生于江西省临川县茶溪村一个穷秀才家。排行老三。祖父名雪初,号晴谷,能为人排难解纷,人称晴谷先生。祖母杨氏,生三子二女。父亲未满周岁丧母,10岁成了孤儿。这悲苦童年仅有的一点温馨,竟成了他一生无尽乡思的源头。
在此之前,他曾在村上我祖父创办的三益小学读书,有时也放牛、爬松毛,亲见农民疾苦。当时读的书还多是《论语》、《孟子》等,方法也是死记硬背的老一套。父亲说“这也有一定的好处。一些有益的格言,当时虽不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会懂得,并影响自己的行为。”不过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水浒传》白胜唱的那首“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民歌和《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兵车行》等这些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这些都对父亲的一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后,父亲随我大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