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冠仁简介

徐冠仁(1914.3.7—2004.2.18),著名核农学家。江苏省南通县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195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物理气象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代主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物理研究所顾问,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荣誉理事长,《原子能农业应用》、《核农学报》主编。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 7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徐冠仁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南通县

出生日期1914.3.7

逝世日期2004.2.18

职业核农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

人物简介

2

徐冠仁,1914年3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徐由白曾任南通师范学校数学教师,因家境清贫,8岁才入学。但他学习刻苦努力,1930年在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毕业,升入南通学院农科。后转入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于193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从事水稻遗传研究。他和他的同班同学蔡旭、俞启葆都是当时从事稻、麦、棉研究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徐冠仁撰写的《水稻植物性状遗传研究》、《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和《不同类型水稻杂交、不孕性遗传研究》在《印度遗传育种》杂志上发表,曾获自然科学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他编写的《稻作学》教材在当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1946年徐冠仁接受明尼苏达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主攻遗传学,辅修植物学,兼职任教。他的博士论文《正常玉米与矮生玉米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对杂交种优势的产生与表达提出了新的观点,为H.K.海斯博士专著《玉米杂种优势》一书所引

人物简历

3

1914年3月7日 生于江苏省南通县。

1930年6月 毕业于南通学院附属农科高中。

1930年9月—1931年6月 南京学院转大学一年级。

1931年9月—1934年6月 转入中央大学农艺系,毕业时获学士学位。

1934年7月—1946年6月 历任中央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

1946年9月—1950年6月 在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院进修,获博士学位。

1950年7月—1956年6月 留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任研究员。

1956年10月 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代主任。

2004年2月18日 病逝于美国洛杉矶。

科学研究

4

开创我国原子能农业应用事业

徐冠仁回国后把全部精力投在工作上。1956年9月6日他在北京永安饭店住处起草了一个建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原子能农业应用实验室”。这个建议得到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很快就决定由他负责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当时国际上原子能和平利用刚刚起步,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是个空白,既没有人才,又没有资料,更没有设备,真可算是“白手起家”。但他不畏困难,从有关单位借聘来7位专家一起,发挥集体的智慧,积极投入筹建工作。没有实验室,就把几间平房改建成放射性实验室和物理测量室。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57年9月,我国第一个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室正式诞生。从此,边建设边培养人才、边开展工作,先后举办了5期原子能农业应用培训班,培养出30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在北京农业大学讲授辐射育种课程兼带研究生;亲自主持辐射遗

学术交流

5

为促进科学技术服务于四化建设,徐冠仁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往工作。他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组织的科学讲座会上和侯学煜先生一起做了《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报告,在中国核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和中国农学会第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分别做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加速农业现代化”和“核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的讲演。他还经常应邀在省、市、自治区召开的一些会议上做学术报告,阐述科学技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地位和意义,指明科学技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途径。

他向国家科委提出充分利用我国广大水面资源发展水上种植业的新建议,得到国家科委、农业部和浙江省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在杭州中国水稻所开展“水上种稻、种菜”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果。此后对该项研究进行了扩大试验和深入探讨,旨在将水上种植与水下养殖相结合,陆地生产与水域生产相配合,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他的这一开拓性业绩已载入1991年《中国名人年鉴》。

1980年

主要贡献

6

中国核农学的创始人

徐冠仁早期从事水稻性状遗传、不同类型水稻杂交和不孕性遗传的研究,曾获自然科学论文奖。在美国期间研究了玉米杂种优势的产生与表达并提出了新的观点,采用热中子和X-射线处理小麦并得到抗秆锈病突变种,为当时抗病育种指出新途径,受到国际上的重视。1956年回国后,致力于核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创建中国第一个原子能农业利用的研究机构,发起并组建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创办《核农学报》、《核农学通报》。利用小麦单缺体改组遗传结构及利用辐射诱发遗传变异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推动全国杂种优势利用、辐射育种及染色体工程的发展,推动核技术在大农业上的应用。

主要著作有《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交高粱》、《核科学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植物诱变育种》和《核农学导论》等。

徐冠仁,著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原子能农学家,中国核农学的创始人。他将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引入我国,培育出第一个高粱不育系和“原新1号”等优

主要论著

7

1 徐冠仁,卢浩然.水稻植物性状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3,3(2):108—114.

2 赵连芳,徐冠仁.水稻抽穗期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5,4(2):69—74.

3 徐冠仁.不同类型水稻杂交不育遗传研究(英文).印度遗传育种杂志,1946,5(1):51—57.

4 徐冠仁.正常玉米与矮生玉米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明尼苏达大学博士论文,1950,1—72.

5 徐冠仁.辐射育种的进展.中国农业科学,1961(12):7—13.

6 徐冠仁,项文美.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种高粱.中国农业科学,1962(2):15—21.

7 徐冠仁.原子能核科学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遗传育种论文选).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8 徐冠仁.原子能在中国农业中的应用(英文).日本第14届同位素会议论文集,1979:204—212.

9 徐冠仁.核子科学技术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农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