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彦直简介

吕彦直(1894—1929),安徽滁县(今滁州市)人,籍贯安徽滁县(今滁州市),曾祖父起由山东东平迁居滁县(今滁州市),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在短促的一生中,他为弘扬民族文化,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他设计、监造的南京中山陵和由他主持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都是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组群,是中国近代建筑中融汇东西方建筑技术与艺术的代表作,在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鉴于他对建造孙中山陵墓的杰出贡献,在他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曾明令全国,予以褒奖,陵园立碑纪念。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 7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吕彦直

别名吕仲宜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894年

逝世日期1929年

职业建筑师

毕业院校美国康奈尔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奠基人” 美国建筑师墨菲助手

代表作品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

人物经历

2

吕彦直,字仲宜,又字古愚,安徽滁县(今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黄圩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天津。幼年喜爱绘画,8岁丧父,翌年随其姊侨居巴黎,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数年后回国,进北京五城学堂求学。曾受教于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学习祖国灿烂文化和西方科学知识,这对他立志发扬民族文化,融汇东西方艺术,不无影响。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前身)留美预备部读书。

1913年毕业,以庚款公费派赴美国留学,入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先攻读电气专业,后改学建筑,接受西方学院派教育,5年后毕业。毕业前后,曾作为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ryK·Murphy)的助手,参加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校舍的规划、设计,描绘整理了北京故宫大量建筑图案。

1921年回国,途中曾转道欧洲,考察西洋建筑。回国后寓居上海,先在过养默、黄锡霖开设的东

主要成就

3

在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决定按其遗愿归葬南京紫金山,成立由张静江、汪精卫、林森、戴季陶等12人组成的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设葬事筹备处于上海。段祺瑞临时政府的非常国会亦通过了为孙中山举行国葬的议案。1925年5月13日,葬事筹备委员会通过《征求陵墓图案条例》,决定向海内外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并采用密封卷方式评选。5月15日在《申报》登载启事。规定截止日期为8月底(后延期至9月15日)。当时年仅32岁,名不见经传的吕彦直,在上海报名应征后,潜心研究了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根据《征求陵墓图案条例》的设计要求,参照紫金山地形,经过两个多月夜以继日地工作,精心绘制出“设计范界略呈一大钟形”的平面图及建筑物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等9张设计图和1张祭堂侧视油画,撰写了约1000字的《陵墓建筑图案设计说明》,对布局、用料、色彩提出了初步设想。9月19日,葬事筹备委员会聘请凌鸿勋(南洋大学校长)

人物评价

4

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构思巧妙、风格独特,“完全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精神,特创新格,别具匠心,庄严俭朴,实为惨淡经营之作,墓地全局造成一警钟形,寓意深远”建成后,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盛赞。人们认为,这一设计的特点,概括起来有4条。一是结构完整,聚散巧妙。设计中结合钟山的形势,把孤立的,尺度不大的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贯串于一条中轴线上,用大片的绿地和宽广的石阶,联成一个大尺度的整体,显得庄严雄伟。二是中西一体,珠联璧合。墓圹置于祭堂之后,合乎中国传统观念,祭堂采用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基调,吸收西洋建筑之长处,墓室则完全采用西洋建筑做法,两者结合可谓天衣无缝,运用牌坊、陵门、碑亭等中国古代陵墓的传统形制,再饰以华表,石狮、铜鼎等部件,使整个建筑群既富有中华民族特色,而又别具一格。

三是气势磅礴,视角见奇。陵墓建筑在山坡上,用392级石阶相连,石阶中缀以8个平台,坡度逐渐加大,视角不断变换(

亲属成员

5

吕彦直的家族中优秀人才很多。他的父亲吕增祥字秋樵。光绪五年考中举人,后在天津李鸿章幕府任文案知县。曾任驻日使馆参赞。历任天津、临城、南宫、献县知县。1900年,任开州知府,1901年因脑瘤卒于任上。吕增祥是严复的亲家、挚友,严复称其是“生死之交”,并誉其为“三绝诗文字,一官清慎勤。”

吕增祥先后娶夫人两房,生三女四子。

长女吕韫玉(字慎宜)嫁著名翻译家伍光建(字昭扆),其第三子伍范字蠡甫,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美术理论家、国画家、西方文论专家,一生著述写作,教书育人,与其父伍光建被称为“中国译坛双子星”。(伍季真《回忆前辈翻译家、先父伍光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邓世还(伍光建长女吕莹的女儿),精心保存着太外公吕增祥(秋樵)于1900年赠送给伍光建的一副楹联,上面用隶书写着“艾康万里,厉清八荒”。2010年9月,邓世还将这幅家人已传承了110年却完好如初的珍品,捐赠给了江门市档案局。并向笔者承诺,

家族迁徙

6

吕彦直的祖籍为山东,但从他曾祖父起已迁居滁州。吕彦直,字仲宜,别号古愚,清光绪二十年(1894)出生于天津。那么,吕彦直是何时到南京的呢?严复的日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线索:“光绪戊申年九月廿七日(1908年10月21日)吕姑太来。……九月廿八日(10月22日) 到德源里,见吕姑太,劝其南去,勿在京、津之间。九月廿九日(10月23日) 下午到德源里,送吕一百元”。

日记中的吕姑太就是吕彦直的大姑妈,终身未嫁,一直和吕增祥生活在一起。吕增祥去世后吕家经济拮据,度日艰难,从生计考虑前来征询谋划。严复劝她“南去,勿在京、津之间”,因为其时正处在辛亥革命前三年,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京、津之间不安宁。再加上吕增祥已去世多年,家属旅居外地多有不便,因而劝其南下到家乡滁州去,也可省些开销。吕家接受了严复的建议,准备回乡。所以,严复于第二日又到吕家,并送去一百大洋,应该是送行的路费。,吕彦直也就有可能在190

籍贯认定

7

1911年,吕彦直考入清华学堂(今清华大学)留美预备部。民国二十六年四月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处印行的《清华同学录》第38页两行记载“吕彦直建筑(Cornell)古愚安徽滁县已故”。这份《清华同学录》印行的时候,吕彦直已去世八年,所录内容应该是别人根据他的入学登记填写的。他所填的籍贯是“安徽滁县”而不是滁州,是因为民国元年已改滁州为滁县。可见,时年十七岁的吕彦直也认为他的籍贯应是滁州。

吕彦直哥哥吕彦深及家人对籍贯的认定

吕彦直之父吕增祥字秋樵,一字君止,号太薇,别称临城、开州。约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前后去世(他的好友吴汝伦回忆为1901年,吕媞媞回忆为1903年),50多岁。先后娶了两房妻室,原配生二女,继室生四子一女。四子吕彦深、吕彦直、吕彦红、吕季刚。四兄弟中吕彦直没有成家,吕彦红、吕季刚没有后代。吕彦深生一子吕道机,二女吕娴娴、吕媞媞。吕娴娴有一女薛晓育,定居香港,现随夫李自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