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寿潜简介

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蜇先(或叫蛰仙),浙江萧山人。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是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因争路权、修铁路而名重一时。他的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可谓自己一生写照,他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将永留史册。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 7

基本资料

1

中文名汤寿潜

别名汤震,汤蛰先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会稽山阴天乐乡

出生日期1856年

逝世日期1917年6月6日

职业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

主要成就参与创立浙江兴业银行

代表作品《危言》《宪法古义》

生平简介

2

汤寿潜,浙江山阴(今萧山进化镇大汤坞村)人。少年时在家乡读书,“早岁颖异,以文学见称”。青年时曾出任浙江金华书院山长,主张教学以实用为务。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入山东巡抚张曜幕。光绪十六年(1890年)作《危言》一书,共4卷,提出精减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并阐述其改良主张。

光绪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逾两年,授安徽青阳知县,数月即辞;后受聘当幕僚,游历各省。

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曾游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实行“东南互保”。

二十九年任两淮盐运使,但仍以养亲之故居上海。

三十一年,发动旅沪浙江同乡抵制英美侵夺苏杭甬铁路修筑权,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七月,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任总理。此时清政府被迫允诺沪杭铁路由商民自筑,授汤寿潜为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事宜。

三十二年,汤与张謇、郑孝胥等人联合江、浙、闽绅商200余人

人物概述

3

汤寿潜(1856年-1917年),原名震,字蛰先(亦作蛰仙),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天乐乡(今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人。

汤寿潜早年颖异,以文学见称,闳敏有器识。1890年以《危言》一书刊行,知名于世,在该书中,他提出精减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军防务等措施,并详细阐述了其改良主张。1892年,汤寿潜赴壬辰科会试,获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出任安徽青阳县知县,但三个多月不到即以亲丧辞归。

甲午战后,汤寿潜曾参与强学会与维新运动,庚子事变后倡议并推动“东南互保”,之后与张謇等协助两江总督刘坤一筹议新政。1905年,汤寿潜等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随即自筹资金并与江苏省分头动工修建苏杭甬铁路,至1909年夏,全线建成浙江境内路段,其工期之短、质量之佳与经费之省为全国商办铁路之最。1906年,汤寿潜与张謇、郑孝胥等在上海创立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连续

著书立说

4

汤寿潜“早年颖异,以文学见称,闳敏有器识。”6岁起在村塾与居家课读,“长游四方,以代力养,乃留心经制,推之世务,慨然有革易时弊之志。”1887年(光绪十三年)起,汤氏开始撰《危言》,4年书成。该书就迁都长安、设宰相制、建立议院、设考试制、任官用人、遣汰冗员、推广学校与西学、鼓励商民开发矿藏以及修筑铁路、加强海军等方面指陈时弊,提出变法主张,对朝野震动颇大,成为“危言”式论著第一人,为戊戌变法起了一定的舆论先导作用。

1894年,汤寿潜与南通张謇(光绪状元)同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创设的强学会。次年撰成《理财百策》,就社会经济的各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1896年,完成历时达20年的《三通考辑要》巨编,计30卷200余万字。该书综述历代典章制度,对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对拯时醒民有积极意义。1900年12月和1901年7月,汤寿潜与张謇等两次共商立宪,汤寿潜还撰《宪法古义》一册。

1906年

淡泊名利

5

1892年,汤寿潜赴壬辰科会试,得中第十名贡生,殿试二甲,赐进士出身,朝考二等,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在国史馆任协修。

1894年 汤庶吉士期满,以知县衔归部铨选,授安徽青阳知县。知县虽为七品小官,却是当时科举仕途中的必经阶梯,是学子们寒窗苦读的夙愿。汤却淡泊名利,到任三月余,以亲老不乐就养,遂乞归。接着受聘为金华丽正书院山长,开始从事授课育人事业。

1899年春汤又受聘为湖州南浔浔溪书院山长,主讲经史,兼论时务。同年,汤在上海参办会文堂书局,积极从事文化出版工作。由于汤活跃于教坛,声名远扬,清庭曾邀其出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汤未就任。

1902年 汤与张謇在通州自立师范,为当时我国最早单独设立的师范学校。清庭鉴于汤氏两次上书朝廷,力陈盐政时弊,1904年特赏其道衔,擢两淮盐运使。对这一别人求之不得的美差,汤却不为所动,借口有病未就,而欣然接受上海龙门书院(上海中学前身)院长一职,并改书院为师范学校。

实业兴国

6

汤寿潜一直信奉实业兴国的主张。1905年2月,汤寿潜与张謇、许鼎霖等在上海创办大达轮步股份有限公司。同年2月至3月,汤氏又与张元济、夏曾佑等发动旅沪浙江同乡,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以后为抵制英国侵夺苏(沪)、杭、甬铁路修筑权,汤氏又与张謇联手,发动“集民股、保路权”的爱国运动。8月,经浙江股东推荐,汤氏被清庭授予四品京卿,总理全浙铁路。在此期间,汤寿潜布衣芒鞋,备尝艰苦。

短短3年时间,杭州至枫泾的160多公里铁路及沿线114座路桥、14处涵洞、113处水管,全部建成,确保了沪杭铁路于1909年8月13日如期接轨通车。

1917年6月6日,汤寿潜病逝于临浦本宅。其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为其一生写照,深受乡人称道。

1936年5月,天乐乡民为追念汤寿潜功德,建“汤蛰先先生纪念碑”一座,立于茅山之巅。文革时被毁。1994年,萧山市人民政府根据市政协九届三次常委会建议,重建了纪念碑。

①195

造福乡梓

7

如果说作为布衣都督的汤寿潜以保路运动为世人所熟知,那晚年退隐故里的他则以致力于家乡建设尤其是天乐乡麻溪坝改桥一事称誉乡邻。

浙江省山阴县天乐乡(大部分属今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上承麻溪山水,中有上、下瀛湖等五湖低洼田地,下接山阴、萧山两县界河西小江,西临浦阳江。在浦阳江改道后,麻溪成为浦阳江的源头,旧时浦阳江素有“小黄河”之称,洪灾不断,连带酿成山阴、会稽、萧山一带的洪涝水灾。为抵御浦阳江入侵造成的水患,明代中期以后,绍兴知府开通了碛堰山,修筑起麻溪坝,并立下了“碛堰口永不可塞,麻溪坝永不可开”的禁令。麻溪坝全长1064米,初建时为土坝,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萧山知县刘会加石重修,改为石坝,为防旱能引水灌田,下开宽4尺霪洞;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改坝为各宽6尺的3洞,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重修时改为2洞。麻溪坝的建成使西小江300年来的水患得以控制,清乾隆《萧山县志》对此赞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