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栋,内科学及血液学家。多年致力于临床医学和血液学研究;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重视医学教育,积极参与恢复八年制的医学教育。曾主编《内科学基础》 、 《诊断学基础》 、 《临床血液学》及其他医学专著。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邓家栋,内科学及血液学家。多年致力于临床医学和血液学研究;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重视医学教育,积极参与恢复八年制的医学教育。曾主编《内科学基础》 、 《诊断学基础》 、 《临床血液学》及其他医学专著。
中文名邓家栋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省蕉岭县
出生日期1906年2月9日
逝世日期2004年5月22日
职业医学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
代表作品《内科学基础》等
邓家栋(1906~2004.5.22),内科学及血液学家,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务委员,我国血液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的血液学家、医学教育家。多年致力于临床医学和血液学研究;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重视医学教育,积极参与恢复八年制的医学教育。曾主编《内科学基础》、《诊断学基础》、《临床血液学》及其他医学专著。
邓家栋,1906年2月9日生于广东蕉岭县的一个农村。祖父中年客死南洋。祖母抚养二子长大成人,并资助他们在本乡小镇新铺圩开设一家黄烟茶叶店。家有田产十数亩,由妇女耕种(这是当地风俗)。祖母勤俭持家,重视儿孙辈教育。
邓家栋有二姊、一兄、一弟,还有堂兄弟7人。邓家栋在镇上的高等小学读书时,每逢星期无及假日亦到店中学做生意。1919年高小毕业,只身赴离家50华里的梅县投考梅县广益中学,被录取后,留校就读。1924年毕业,成绩名列第一。按规定可由学校保荐免交学费升入上海沪江大学(与广益同属一个教会)。其堂叔了解到家栋愿读理科及医学,乃劝他改入苏州东吴大学。邓家栋将中学成绩单、推荐信以及上海沪江免考录取的证件寄至东吴大学,得到同意,遂转入该校。1925年当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时,他参加了全苏州学生的宣传募捐活动。孙中山逝世后,他参加了苏州市民的追悼大会。他在东吴大学还听到过革命家恽代英、萧楚女等的演说,深受
1906年2月19日 生于广东蕉岭县。
1919年 入梅县广益中学。
1924年 入苏州东吴大学。
1926年 转入北京燕京大学,主修化学及医预科。
1928年 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
1933年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33—1937年 任协和医学院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内科助教。
1938—1940年 在美国哈佛医学院Therndike研究所进修。
1940—1942年 任协和医院内科主治医师、讲师,主持血液学实验室。
1942—1943年 任北平道济医院内科主任。
1943—1948年 任天津天和医院内科主任、院长。
1948—1957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副主任,襄教授、教授。
1957年 任天津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1960年 任北京医院副院长。
1962年 兼保健局副局长。
1975—1977年 任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
1975—1980年 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
乐于做临床医生邓家栋在协和医院任住院医师三年,总住院医师一年,受到严格而全面的内科临床和血液学专业的训练。他从未脱离临床。1937年他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一篇自述《我乐于做临床医生》,说明他历来都是热爱临床工作。
他认为临床医生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要热诚为病人服务,待病人如亲人;要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对病人还要有充分的责任心。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1936年他任住院医师时,遇到一位脊髓灰质炎患者,他及时发现病人已发生呼吸神经麻痹,并将其放人人工呼吸机(铁肺),使其生命得以挽救。他又认为对病人的临床表现必须随时进行细致观察并如实记录下来,才能避免错误。也是在他任住院医师时,遇到一个中年病人反复发生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检查中他发现时有时无的、典型的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心脏杂音,主治医师和其他医师的短暂观察均未能予以证实,但他坚信自己的观察所得并将其记录下来。后患者死亡,尸体检查发现左心房中有一
在协和医学院第三学年的病房见习中,邓家栋遇到一个青年病人,某医学院的一年级学生,患的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有高热、重度贫血和出血现象,但精神还很好。病人不了解这病的严重性,在述说病史之后,又絮絮叨叨地谈到他的学习目的和计划,并希望将来成为医学专家。邓家栋自己也是一个青年医学生,知道这病在当时除靠输血可暂时维持生命外并无治愈的希望,听完病人的话深表同情,心情又非常沉重,把这血液病看作对他,也是对所有医生的严重挑战。时隔不久,他又遇到一个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人。这也是原因不明的病,当时也没有特效治疗,只能靠放血以减轻症状。,他还看到不少黑热病病人,他们都有较严重的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原因也不明。他接触到的这些病人和其他种种血液病方面的问题促使他下定决心要对血液病进行研究,以期有所贡献。,他在做住院医师期间,除做好临床工作之外,还挤出时间到内科血液学实验室从师血液学专家福克纳教授学习
八年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于1953年停止招生,1959年恢复并改称“中国医科大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解散。邓家栋于1978年被调至中国医学科学院后,即与黄家驷等一起酝酿恢复八年制的医学教育,重建协和医学院。经过克服种种阻力,该校终于在1979年以首都医科大学的名义重新招生,1987年第一届学生毕业。校名于1985年改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邓家栋认为为了发展医学需要有各层次的医学院校,要有高层次的,学制较长的医学院以培养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协和医院的设备条件、师资、教学传统和实习基地(包括医学科学院所属各研究所和各医院)完全有条件可以担负这一任务。
在酝酿恢复协和医学院时,提出的是关于旧协和的评价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曾把旧协和作为“美帝文化侵略的堡垒”进行严厉的批判。从旧协和毕业或工作过的人都不能不对“亲美、崇美、恐美”思想作深刻的检讨。“文化大革命”期间,
1 邓家栋,主编。内科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2 邓家栋,陈文杰。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和治疗的几点意见。天津医药杂志,1962,4311.
3 邓家栋。有关今后研究和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的几个问题。天津医药杂志,1962,4621.
4 邓家栋,陈文杰。关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天津医药杂志。输血及血液学附刊,1964,263.
5 邓家栋,主编。诊断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6 邓家栋,陈文杰,杨天楹等。睾丸酮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第十届国际血液学会议。1964.
7 邓家栋,陈文杰,孔宪云等。氯化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第十届国际血液学会议。1964.
8 邓家栋,杨天楹。为早日征服白血病而努力。中华内科杂志,1979,1881.
9 邓家栋,李家增。两种中药对血小板和血液凝固影响的实验研究。瑞典第九届血栓形成与止血国际会议。1980.
10 邓
邓家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他曾讲过“救死扶伤、济世保健,应是学医的目的,这必须明确。为了发财致富,不必学医。……有了明确的目标,还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决心。遇难而退或见异思迁,则将一事无成。医学是要费大精力,下大苦功才能学好,而且是永远学不完、做不完的、永无止境的一门学问和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医学是最有兴趣和很有意义的学问和工作。,人生的道路又往往是曲折坎坷的,一帆风顺只是少数人的幸运。人在学医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贵在能保持‘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以奔向既定目标。”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