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融(1917.4.20—1966.8.28)男,江苏苏州人,精密机械及仪器学家和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家。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和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中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之一。长期从事精密机械及仪器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仪器仪表工程和计量测试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发展中国仪器仪表学科与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王守融(1917.4.20—1966.8.28)男,江苏苏州人,精密机械及仪器学家和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家。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和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中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之一。长期从事精密机械及仪器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仪器仪表工程和计量测试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发展中国仪器仪表学科与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文名王守融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917年4月20日
逝世日期1966年8月28日
职业教育 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家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主要成就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
代表作品《仪器制造工艺学》
家人王守武、王守觉、王淑贞、王明贞
1917年4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30—1933年就读于上海大同大学附中
1933—1937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
1937—1940年清华航空研究所庚款补助研究员。
1940—1945年任中央机器厂工程师兼第七分厂厂长。
1945—1947年赴美国考察
1947—1948年赴加拿大麦哲尔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并在加拿大帝国机器厂任设计工程师。
1948—1949年上海资源委员会上海机器厂厂长兼总工程师。
1949—1952年任南开大学教授。
1952—1958年任天津大学教授,兼机械工程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
1958—1959年任天津大学第二机械系副主任兼精密仪器教研室主任。
1959—1966年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主任。
1966年8月逝世于天津。
王守融江苏省吴县(今苏州市)东山人,1917年4月20日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祖父为清朝进士,其父王季同自幼好数理,不应科举,曾就读上海同文馆,毕业后作过几年教习,研究理化,后去英国留学攻读机电工程,于1911年回国,其叔父王季绪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工程专家之一,191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曾任国立北洋大学教授、教务长和天津大学教授等职。其兄弟姊妹中不乏为工程宿将、学部委员、妇科专家和大学教授等。
王守融天资聪颖,自幼受家庭熏陶,特别是父辈的影响,酷爱数理化各科学习,且动手能力很强。1927年在上海私立昌进中学附小毕业,1933年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理科毕业,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在机械工程系攻读航空工程,年仅16岁。他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学冠诸生,193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守融随校南迁昆明,1938年任清华航空研究所庚款补助研究员,从事飞机性能与
中国仪器仪表工程教育和计量测试技术的开拓者
仪器仪表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冶金、化工、能源、环保以及国防工业等部门,成为观察、测量、计算、记录和控制自然现象与生产过程的工具。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而发展科学技术,除了需要进行理论上的研讨之外,还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而仪器仪表是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中国没有独立完整的仪器仪表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将陆续建成一批大型骨干工业企业和国防工业,而这些企业中必须配备大量的仪器仪表,为此,国家要在高等学校设立新的专业——仪器仪表类专业,以培养国家急需的仪器制造和计量测试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
1952年,中央教育部委托天津大学筹建“精密机械仪器专业”,此时,王守融担任了该专业筹备组组长职务。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高等学校中最先设置的精密机械仪器专业,从而为
中国精密机械与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者之一
40年代初,王守融在昆明中央机器厂任工程师兼任第七分厂厂长时,结合生产需要,从事过精密加工机床和工具显微镜等仪器设备的设计和研制工作。50年代初,在南开大学机械系任教时,在讲授金相与热处理课程时,为了使学生能观看到金属的金相组织,曾将生物显微镜改装为金相显微镜,以满足教学要求,受到学生好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由于工业生产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计算尺的需用量急剧地增加。当时一些工厂和高等工业学校都在设法制作各种计算尺,诸如从最简单的照相纸计算尺到正规的刻线计算尺。计算尺制造过程中的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刻线工序却依然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当时虽然也有一些专用的刻线设备,但一般都是用人工手摇丝杠对准刻度盘或对准样尺上的刻线,一条一条地进行刻划。这样不但工人的劳动强度高、生产率低,且刻线精度难于保证。
为了解决计算尺的刻线问题,王守融从1953年开始研
1王守融.吴继宗,孙家鼒译.精密仪器制造工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56。
2王守融.多环尺寸链的分选装配法.天津大学学报,1956(2)25-32。
3王守融、孙家鼒.津仪01型计算尺半自动刻线机、天津大学学报,1956(3)14-24。
4王守融主编.仪器制造工艺学.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