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环(1909年10月 - 1978年2月),台湾小说家、杂志编辑。出生于嘉义县梅山乡。张文环作品多取材于台湾风土,现实主义手法厚重朴实,代表作〈夜猿〉曾获皇民奉公会台湾文学奖。编辑及创作上的活力,使他在战时本土文坛有相当影响力。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张文环(1909年10月 - 1978年2月),台湾小说家、杂志编辑。出生于嘉义县梅山乡。张文环作品多取材于台湾风土,现实主义手法厚重朴实,代表作〈夜猿〉曾获皇民奉公会台湾文学奖。编辑及创作上的活力,使他在战时本土文坛有相当影响力。
中文名张文环
国籍中国
出生地台湾嘉义县梅山乡
出生日期1909年10月
逝世日期1978年2月
职业小说家、杂志编辑
毕业院校东洋大学
代表作品《福尔摩沙》
张文环,(1909年10月—1978年2月),台湾被日本统治时期的重要小说家、杂志编辑。出生于嘉义县梅山乡。1927年赴日本冈山中学就读,再入东洋大学文学部。1932年参加东京台湾人文化同好会,遭日警取缔,因而从东洋大学辍学,自修文学之道。1933年与吴坤煌、王白渊、巫永福、苏维熊、施学习、陈兆柏、杨基振、曾石火等人组织“台湾艺术研究会”,发行纯文学杂志《福尔摩沙》。
1935年以小说《父亲的颜面》入选《中央公论》小说征文第四名,之后为台湾文艺联盟东京分盟活跃份子。1938年返台担任《风月报》编辑、翻译徐坤泉大众小说名著《可爱的仇人》,并任职于台湾映画株式会社。1941年与黄得时、王井泉、陈逸松、中山侑等人组“启文社”,创办《台湾文学》,与西川满主持之《文艺台湾》分庭抗礼。1942年与西川满、滨岛隼雄、龙瑛宗赴东京参加第一回“大东亚文学者大会”。
1943年以小说“夜猿”与西川满同获颁皇民奉公会
1909年
出生于嘉义县梅山乡太平村(旧名大坪村)。
1921年
就读小梅公学校。
1927年
赴日本就读冈山中学。
1931年
进入东洋大学文学部。
1932年
三月,与林兑、吴坤煌等组「文化サ-ワル」。九月,事发被捕入狱。
1933年
三月,与吴坤煌、苏维熊等成立「台湾艺术研究会」。四月,离开东洋大学。七月,发行《フォルモサ》(即《福尔摩沙》)创刊号,发表小说〈早凋的蓓蕾〉。
1934年
一月,《フォルモサ》第2号出刊,发表小说〈贞操〉。六月,《フォルモサ》第3号出刊。
1935年
小说〈父亲的颜面〉入选《中央公论》小说征文第四名。二月,参加「台湾文艺联盟东京支部」第一回茶会,发表小说〈自己的坏话〉、〈哭泣的女人〉、〈父亲的要求〉于《台湾文艺》;〈重荷〉于《台湾新文学》。
1936年
发表小说〈部落的元老〉及随笔〈被迫用上的题目〉于《台湾文艺》。
1937年
与定兼波子(张芙美)结婚。发表小说〈猪的生产〉于《台湾新文学》。
1975年 《地に这うもの》,日本东京都现代文化社。
1976年 《滚地郎》,台北市鸿儒堂。
1990年 《张文环集》,台北市前卫出版社。
2002年 《张文环全集》,台中县丰原市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1998年 《可爱的仇人》,台北市前卫出版社。
1933年 〈落蕾〉(早凋的蓓蕾),《フォルモサ》(即《福尔摩沙》)创刊号。
1934年 〈贞操〉,《フォルモサ》第2号。
1935年 〈父の颜〉(父亲的颜面),入选《中央公论》小说征文第四名。〈自分の恶口〉(说自己的坏话),《台湾文艺》。〈泣いていた女〉(哭泣的女人),《台湾文艺》2卷5号。〈父の要求〉(父亲的要求),《台湾文艺》2卷10号。〈重荷〉,《台湾新文学》创刊号。
1936年 〈部落の元老〉(村庄的元老),《台湾文艺》3卷4、5号。〈强いられた题目〉(被迫用上的题目),《台湾文艺》。
1937年 〈猪的生产〉,《台湾新文学》2卷3号。
1938年 〈两个新娘〉,《风月报》73期。〈先觉者的悲哀〉,《风月报》。〈文章与生活〉,《风月报》69期。
1940年 〈山茶花〉,《台湾新民报》。〈台湾文学的将来〉,《台湾艺术》创刊号。〈辣薤罐〉,《台湾艺术》2号。〈我的自画像〉,《台湾艺术》。〈吾友张星
◇文选自〈叶石涛编,《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台北远景〉
张文环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意识及民族精神,更含有人道主义的思想。他关怀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农民,以及被欺辱凌虐的百姓生活苦况。他以呈现这些卑微的人物,来阐述人类心灵的苦难。
◇文选自〈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文学界杂志社1996〉
张文环的文学最接近十九世纪写实主义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或巴尔札克的风格,透过台湾民众四季的风俗习惯的描写,来刻划台湾民众的民族性传统生活,用深厚的人道主义胸怀拥抱了他们。
◇文选自〈《张文环集》简介,前卫出版社1991〉
日据时代日文作家中,不论创作量或水平最高的,首推张文环。他的小说特色是民族神和人道主义的合流,反抗批判的笔锋较为隐微,在一系列根植于人文关怀、乡土意识的素朴淳厚的风俗画笔触下,温暖地描绘了庶民阶层的生活态度与道德理念,进而探讨人生的意义,省察人性的爱欲善恶,揭露做人的尊严与责任,忠实地呈现日据
1983年 廖清秀〈与〉,《台湾文艺》81期,页69-72。
1991年 陈万益〈张文环的小说艺术〉,《国文天地》77期,页45-47。
1991年 龙瑛宗〈张文环与台湾文学〉,《客家》34期,页34-36。
1992年 野间信幸着,涂翠花译〈张文环的文学活动及其特色〉,《台湾文艺》130期,页21-41。
1992年 游唤〈张文环小说里的台湾文化典故〉,《明道文艺》198期,页53-59。
1995年 津留信代作,陈千武译〈张文环作品里的女性观──日本旧殖民地下的台湾(上)〉,《文学台湾》13期,页171-210。
1995年 津留信代作,陈千武译〈张文环作品里的女性观──日本旧殖民地下的台湾(下)〉,《文学台湾》14期,页194-218。
1996年 津留信代作,陈千武译〈张文环作品的意义〉,《文学台湾》18期,页227-250。
1997年 赖松辉〈张文环的、研究〉,《成大中文学报》
1996年 陈万益〈一个殖民地少年的启蒙之旅──析论张文环的小说《重荷》(上)〉,《中央日报》6月29日19版。
1996年 陈万益〈一个殖民地少年的启蒙之旅──析论张文环的小说《重荷》(下)〉,《中央日报》6月30日19版。
1987年 白少帆、王玉斌〈张文环的创作〉,收录于《现代台湾文学史》,辽宁大学出版社,页243-249。
1988年 包恒新〈吕赫若与张文环的创作〉,收录于《台湾现代文学简述》,上海社会科学院,页131-135。
1991年 粟多桂〈“隐忍”的抵抗文学勇士──龙瑛宗、张文环〉,收录于《台湾抗日作家作品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页208-232。
1991年 刘登翰〈张文环和龙瑛宗的小说创作〉,收录于《台湾文学史》,海峡文艺,页566-577。
1996年 柳书琴〈谜一样的张文环──日治末期张文环小说中的民俗风〉,收录于《第二届台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师大人文教育研究中心,页1-18。
1999年 徐照华〈论张文环的小说与〉,收录于《台湾文学研习专辑》,台中图书馆,页1-67。
2000年 张明雄〈台湾乡野的彩绘──张文环的小说〉,收录于《台湾现代小说的诞生》,台北市前卫出版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