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敏和卓简介

额敏和卓(1694年—1777年),清朝乾隆时期新疆吐鲁番的维吾尔贵族,世居鲁克沁地方。是清朝时期吐鲁番地区的统治者,维吾尔族的民族英雄。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进军至吐鲁番,额敏和卓脱离准噶尔部,率众归顺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为了躲避准噶尔部的报复,他率众东迁甘肃。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随清军西征准噶尔后,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由于立功极多,被封为郡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额敏和卓病故,子苏莱曼子承父业,承袭了吐鲁番郡王爵,成为第二位吐鲁番郡王。

目录

  • 1
  • 2
  • 3
  • 4
  • 5
  • 6

基本资料

1

本名额敏和卓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维吾尔族

出生地新疆吐鲁番

出生时间1694年

去世时间1777年

主要成就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人物生平

2

17世纪,准噶尔贵族逐步统一卫拉特各部,盘踞天山南北,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这一势力与清廷对抗,并多次侵扰南疆和吐鲁番盆地。额敏和卓的祖、父都是吐鲁番地区的伊斯兰教领袖,到额敏和卓这一代迁居鲁克沁。在清军进入吐鲁番之前,额敏和卓曾担任地方行政长官,而家乡鲁克沁的地方事务则由两位兄长掌管。准噶尔部头目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继承王位后,大肆扩张,控制喀什、哈密,甚至袭占西藏拉萨。为报复额敏和卓曾拿出粮食支援清军,他出兵攻占鲁克沁,残酷杀害额敏和卓的两位兄长,逼迫当地居民迁往乌什。额敏和卓聚集力量夺回了统治权。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到次年(1719年),额敏和卓当时是皮禅城的伯克。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月清军来到吐鲁番时额敏和卓率300余名部下归顺清王朝。

雍正八年(1730年),在一次抗击准噶尔军队的进攻时,额敏和卓率领鲁克沁城的维吾尔族群众配合驻守清军,坚守该城40余天,不但击退了200

主要成就

3

额敏和卓在清朝政府统一新疆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做出了重大贡献。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为平定准噶尔叛乱进入吐鲁番,额敏和卓率众摆脱准噶尔的控制,归附于清朝,并协助清军平叛。雍正十年(1732年),为配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整体战略,额敏和卓接受清政府东迁的建议,毅然率万余名部众迁徙至甘肃安西地方。翌年,被清朝政府封为扎萨克辅国公。乾隆二十年(1755年),额敏和卓领兵300名随清军西征准噶尔叛军。次年,率部返回鲁克沁,受命管辖吐鲁番地区政务,并被晋封为镇国公,后又受封为贝子。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准噶尔叛乱被平定后,额敏和卓又率众随清军挺进天山南部,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新疆的叛乱,在战争中,他多次负伤。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额敏和卓因功勋卓著被晋封为贝勒,旋即又被授予郡王衔,准予世代承袭。

历史评价

4

额敏和卓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一生。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八个儿子,除了长子努尔迈哈默特因病早殇生平不详外,其余的七个儿子在平定准噶尔部分裂以及大小和卓叛乱活动中,屡立战功,多次受到清政府的嘉奖和表彰。从额敏和卓受封郡王到清末,共传位六代九人,时间长达一百五十二年。

乾隆帝①吐鲁番贝勒品级额敏和卓,效力军前,备抒诚悃,朕心喜悦。②现在雅尔哈善、额敏和卓、进取回部。自可立奏肤功。

后世纪念

5

额敏和卓在晚年与次子苏莱曼修塔立碑(额敏塔)。“以垂永远,可以名教”。其目的如碑文所说的是为了感谢清王朝的恩遇,表达自己对真主的真诚,并使自己一生的业绩流芳后世。

额敏和卓晚年安居在家时,时时缅怀朝廷的恩德。他深知自己一生高官厚禄、主政一方,都有赖于清朝皇帝的恩赐和祖国的统一,于是就萌发了塔的念头,以表示自己万世不渝的念头。花费白银7000两修建。塔建成以后,额敏和卓父子在塔下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两面分别用汉文和维吾尔文刻下了碑记,表达他们对真主安拉和乾隆皇帝的感激之情。

苏公塔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伊斯兰式砖塔,新疆著名的人文景观。苏公塔又叫额敏塔,苏公塔塔身浑圆,砖砌,高37米,登塔眺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矗立在吐鲁番郡王府旁一处台地上,凡是到了吐鲁番的观光游客,几乎都要前往游览。

家族成员

6

祖父素丕和卓。

父亲尼雅斯和卓。

长子努尔迈哈默特,因病早殇。

三子茂萨,曾任伊犁阿奇木伯克。

四子鄂罗木札布,曾任伊犁阿奇木伯克。

六子伊斯堪达尔,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