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喜欢讨好别人?见不得别人好是什么心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我们口中的好人,无论别人说什么都是对的,一味的讨别人的欢心,甚至是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也要做。这样的人没有主见,其实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受伤,很容易被别人左右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为什么总有人喜欢讨好别人呢?文昌塔小编今天从心理学的方面为大家解答。

  为什么总喜欢讨好别人?

  在生活中可能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老好人老好人,他啊,是个老好人。有时候也会有人说到他们是受气包,没有一点主见,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往往比比皆是。很多人都会说到他们性格好,不会和人发生争执,真要说上他们有什么特色的话,好像又什么都没有,而这类人往往在心理学中我们给他们下的定义便是讨好型人格。

  心理学家萨提亚将人的人格特点分为五类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

  而讨好型人格往往表现为很是殷勤,其看上去好像对你有所祸心,其实他只是想通过他对你的好换取你对他的好而已。

  喜欢讨好别人的人是因为他不自信、依赖他人,这一类人就是讨好型的人格。具有讨好特征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抬高对方、贬低自己,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这样别人才不会嫉妒自己、攻击自己,甚至会保护自己,自己心里才能感到踏实、有安全感,在说话的语气和行为举止上也处处小心,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从而满足他人合理甚至不合理的要求,以取悦于对方,让对方配合自己制造缓和的气氛,但在这其中有种潜台词,那就是——我为了让你满意、高兴,付出了如此多的努力,请你不要责备我,即便我做错了事甚至没有做该做的事,请你不要嫉妒我、攻击我,如果能够保护我就更好了。

  因为讨好型人格具有上述特征,这类人群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经常被强势的、个性突出的人(也就是自己讨好的对象)的意见所左右,如果所处理的事情之前没有遇到过或者自己没有完全弄懂的时候,由于时间紧迫会直接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时讨好的人会摆出一副学习的姿态,抬高对方,认为对方是权威,而不与对方讨论,找出对方的漏洞,将问题向更完善的方向推进,因为这种方式会被他认为是不尊重对方,从而偏离讨好型的特质。

  讨好型人格给人的感觉往往是非常温和、舒服,但会让人觉得依赖感太强,过于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而忽视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放弃了探索和发现客观真相的权利,放弃了与别人争论的机会,这样事情的结果不是自己主导下产生的,事情实际上由他人完成。

  做事的时候着眼点放在事情本身,不要在没有开始的时候就想到做错事的严重后果,从而畏手畏脚,导致没有想清楚的时候轻易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让别人承担实际的责任,要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度和持续的思考,让自己真正的思想贯穿事情的始终,即便错误也是有收获的,如果没有实现自己的想法,那么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要勇于做事,勇于犯错,勇于承担责任,知错就改,做错比不做要好得多,这样才能快速提升能力;

  对待他人提出意见的情况,一方面尊重对方对事情的关注和提出的宝贵意见,另一方面抱着批判的态度审视对方的意见,遇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先思考,不清楚时与对方讨论、争论甚至争吵,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论的时候人能够调动各方面的能力,使事情更清楚,得到更完善的结果;根据讨论的结果完善自己的方案并最终完成。

  不要过度关注他人的态度,别人态度不好可能与此事无关,即便有关系,如果本着论事不论人的精神,自己也无须紧张和苦恼,通过其他方式与其缓和关系,但切不能将自己交出事情主动权为代价。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区分亲密关系、朋友关系、一般关系三个社交等级。

  讨好型的人,往往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和别人“界限不清”,所以你需要分清楚你的社交关系。

  如恋人或闺蜜这样的亲密关系自然可以“近”一些,多付出一些,很可能就会得到同等的回报。而在朋友关系和一般关系中,你在付出之前,就要问清楚自己,内心是否真的愿意去做。如果不愿意,可以拒绝和说不。心理学称之为“没有敌意的坚决”。毕竟你的精力有限,需要爱更多值得你爱的人,对更值得的人去付出。

  所以,与其去爱别人,不如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见不得别人好是什么心理

  发现现在一种人很多,自己自卑懦弱就见不得别人好的,发现别人比自己好了,就拼命的贬低别人,以此来满足自己黑暗的心理。这其实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心里,其内心极其的自卑懦弱,是不健康的心理。

  天道酬勤,人要想过的好只有自己去努力争取,不是说别人活的比自己差,自己便好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孔子的名言,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因努力而获得升迁,就会有人背后说风凉话,酸溜溜地说你是凭特殊关系获得的;参加同学会,看到别人穿名牌、开好车,心里就突然空落落的,语气、表情都变得不自然;市场上,不少商家不惜用赔本降价的方式打压对手,落得个两败俱伤。

  古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见不得别人好、扯人后腿的现象古已有之,在当今中国也不少见。往往一牵扯到利益,这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就会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3点。

  1.人的天性引发嫉妒心理。生活中,人们看到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优秀,往往会认为别人过得比自己好。,这种“好”多半是自己的猜测,容易让人产生心理不平衡的感觉,从而产生嫉妒。在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人受到激励,发愤图强;有人会自责,自信心受打击;也有人小心眼,内心不平衡,背后使坏,让别人不顺,也就是俗话说的“扯后腿”;还有人拿别人的成功来指责亲近的人,比如妻子数落老公“赚得没隔壁老王多”,从而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总而言之,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大多是嫉妒心理在作怪。,这种心理的存在是正常的,是人的天性使然。

  2.历史传承带来不安全感。传统文化让别人的“好”给国人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过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逸生活是多数国人的追求,“一亩三分地”带来的安全感是实实在在的。现在,房子、车子和孩子成为中国人的生活理想。当看到别人拥有更多的房子、更好的车子、更优秀的孩子时,不安全感就被触发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数次民族危亡加深了这种不安全感。现代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资源有限,并且分配不公,让国人将这种不安全感转化成仇富心理。种种原因将见不得别人好这种心态深植国人心中,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基因”。

  3.错误教育固化不良心态。深植国人心中的不安全感让家长担心后代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能获得更好的待遇,甚至无法立足。所以,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忧患意识,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和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希望孩子能取长补短。这种做法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甚至更深的嫉妒。不合理的传统教育方式是滋生“见不得别人好”心态的沃土。

  总抱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心态,不仅自己活得累,也让身边人不舒服;不仅损害团队士气,还会让自己被团队排斥。这种心态在特定社会时期和社会变革期会加剧。随着社会发展,这一社会心理必将慢慢削弱。比如,“80后”的不安全感就比他们的父辈弱不少,所以才敢拼、敢闯,敢于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打拼。但每个人总难免被这种心态影响,可以试试下面几招。

  ,对比是需要的,但攀比要不得。要给自己设定合适的对比目标,比如拿自己和名人比,肯定比不过。最好是自己和自己比,现在的自己是不是比以前有进步,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更努力等。

  ,遇到不公平或因某些小事心态失衡时,要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让别人的“好”成为自己不开心的导火索。可以试试深呼吸,及时告诉自己“别人好只是我认为的好”、“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天下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等。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只要努力了,就能拥有自己的成功。

  ,和亲近的人交流要把握好度。有人喜欢被激励,有人则希望被鼓励。否则,对前者盲目吹捧,对后者吹毛求疵,效果适得其反。

  总抱着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心态,不仅自己活得累,也让身边人不舒服;不仅损害团队士气,还会让自己被团队排斥。这种心态在特定社会时期和社会变革期会加剧。随着社会发展,这一社会心理必将慢慢削弱。比如,“80后”的不安全感就比他们的父辈弱不少,所以才敢拼、敢闯,敢于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打拼。但每个人总难免被这种心态影响,可以试试下面几招。

  ,对比是需要的,但攀比要不得。要给自己设定合适的对比目标,比如拿自己和名人比,肯定比不过。最好是自己和自己比,现在的自己是不是比以前有进步,今天的自己是不是比昨天更努力等。

  ,遇到不公平或因某些小事心态失衡时,要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要让别人的“好”成为自己不开心的导火索。可以试试深呼吸,及时告诉自己“别人好只是我认为的好”、“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天下事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等。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只要努力了,就能拥有自己的成功。

  ,和亲近的人交流要把握好度。有人喜欢被激励,有人则希望被鼓励。否则,对前者盲目吹捧,对后者吹毛求疵,效果适得其反。

» 为什么总喜欢讨好别人?见不得别人好是什么心理

欢迎转载生活百科文章,学习更多的生活小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