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先后天概念产生源头和应用
在古老的易学体系中,我们总能发现关于“先天”与“后天”的深刻论述。这些理念不仅仅是易学的核心,更是对万物发展阶段的高度概括。深入探究,你会发现“体用”概念的源头也在这里。
易学,本质上是一门研究规律的学问。这些规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天体之间的运动形式。我们需要划定易学的适用范围,然后,以地球为参考,研究天体的运动周期。基于这些周期,我们形成了“象、数、理”的理论体系,这就是易学的发展轨迹。
“先天”与“后天”这两个概念,如同易学中的左右手,常见在各种图示、易占式盘、中医医理以及易理书籍中。河图和洛书就是这两个概念的生动展现,其中,河图为“先天”,洛书为“后天”。
先天,可以理解为完美的一周模型,表达的是与生俱来的、难以改变的概念。它更像是一种原始状态,或者说是事物的本质。而后天,则强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先天”在此过程中所受的影响。以人的秉性为例,先天是我们的性格,而后天则是性格与外界环境互动后呈现出的状态。
那么,“先天”与“后天”的本质差异是什么呢?其实,这种差异源于运动形式,而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地球的结构是这一差异性的根源。这一根源催生了众多的“象数理”解读。
在易学的实际应用中,先天易和后天易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伏羲画的八卦,属于先天易,其目的是表达天体的完美运动周期。而到了周朝,文王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了后天易。后天易更注重实际应用,可以用于吉凶判断,并产生了彖辞和爻辞。孔子为其作注,并强调其社会纲常之理。
从易数的角度看,后天易中,“天用地数”,天圆地方,“地承天数”。在实际的社会人伦中,君臣父子夫妇相互依存,儒家用此理。而关于人的祸福吉凶,则更为引人关注,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误解。学术派更重视“取其义”。孔子提到的“四易”,将易学分为了不同阶段和层次。最后都统归于人事,曰“人文以止”。
天气、子丑相连为连山易;太极之中,艮坤相见为归藏易;以人为本为周易,这些都是不同卦序的排列。时间和空间在八卦中是一体的,当代人若将八卦割裂时间和空间,显然是误解。先天之数与后天之数各有起源,由此衍生出古代算筹术等预测方法。
易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先天”与“后天”只是其众多理念中的一部分,但却是核心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
易经入门,周易占卜,易经算命,易经算卦,周易八卦,易经64卦,周易预测,周易六爻,易经万年历,周易解梦